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从俗谚看老北京

张双林
2020年05月05日09:37 | 来源:北京晚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从俗谚看老北京

在北京的悠久历史中,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俗谚和俏皮话,俏皮话即歇后语。这种语言文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有的甚至朗朗上口,既是文化结晶,反映当时的现实,也是了解历史的纲鉴和载体。比如“东城无塔,西城五塔”“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等等,至今人们耳熟能详,并一代代流传下去……

“东城无塔,西城五塔”

俗谚“东城无塔,西城五塔”像“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一样,流传甚广。至于潭柘寺与北京城谁的历史悠久,素来众说纷纭,史实与传说相矛盾,并没有统一的定论。

从历史上讲,北京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而潭柘寺建于晋代,只有1700多年,谁的历史长,不言而喻。但“东城无塔,西城五塔”还是有根据的。西城的五塔指北海琼华岛白塔、妙应寺白塔、庆寿寺双塔及西四万松老人塔。庆寿寺在今天的西单地区(电报大楼附近),始建于金章宗初年(1190年),当时称大庆寿寺。历史上多次被毁和重建,明代时由太监王振重建,易名大兴隆寺。有文章称朱棣的国师姚广孝曾在此庙居住,但史料记载不多,仅为传说而已。双塔一是元代“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又一是“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从老照片上看,双塔一样高,其实一个高九层,一个高七层。据史料载,在建元大都时,双塔庆寿寺已存在,为避开和保护双塔,“城南面命三十步避之”,于是,元大都的南城墙在此拐了个弯。

1956年为展宽西长安街将庆寿寺及双塔拆去,拆时出土了一些骨灰和零散文物。庆寿寺、双塔没了,使“西城五塔”之说难以存在了。

俗谚中的东、西城仅指老北京内城,不包括外城(老宣武、崇文地区)及二环路外。如果按今天的行政区划,西城地区就不止五塔了,如天宁寺塔(建于辽代),再远一点有慈寿寺塔(建于明代)等。而在今天的东城也是有塔的,如在龙潭湖附近曾有法藏寺,寺内有砖塔一座,此塔曾有白塔、乏塔等称呼,还伴有美丽的民间故事。东直门外曾有铁塔,远一点有王四营的延寿寺塔,又称“十方诸宝塔”。关于东直门外铁塔,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北平旅行指南》中有所介绍,称铁塔建在正方砖台上,“相传寺建于明末,塔中祀像为一胡僧,云系坐化于此,祀像及其肉身外缚以漆,香烟所熏已不变颜色。”铁塔在1958年时炼了铁。十方诸宝塔保存至今,并以塔为中心建了“古塔公园”。

不过西城其他三塔至今保存完好,西四万松老人塔还“古为今用”,塔下小院开了正阳书局。

“三官庙——不进香火”

北京历史上有多个三官庙,但只有东四朝内大街的三官庙因“三官庙——不进香火”的流传,让人们记住了它。

三官庙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名为大慈延福宫,因供奉道家的天官、地官和水官,故又称三官庙。庙不大,但一度香火旺盛,香客如云,据说抽签卜卦最为灵验。到了崇祯末年,大明王朝垮台前夕,李自成的大顺军已兵临城下,崇祯十分惊慌、惧怕,到三官庙抽签占卜未来吉凶。据传说,他连抽三次都是“上”字,“上”原本是吉卦,而崇祯因气急败坏和惶惶不可终日而恼怒,大骂庙中道士说:“莫非让朕上吊乎?”于是,他下旨此庙永远不进香火,不许百姓进庙烧香磕头。

几天后,崇祯果然在煤山上吊而亡,而且还拉上了贴身太监王承恩。崇祯死了,留下了“三官庙——不进香火”的歇后语,而三官庙至此香火断了很久,直到乾隆年间方恢复。一个小小的三官庙留下了“不进香火”的歇后语,并由此又产生了一个有关的歇后语:“崇祯上吊——叫了王承恩”。这句歇后语也是北京土语,比喻处境非常困难、窘迫,急望得到帮助的意思。

老北京有“四牌楼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底下卖估衣”的俗谚,而卖估衣都集中在三官庙东西两侧。据《老北京的商市》一书所云:“估衣行分坐店和街头、集市、庙会摆摊叫卖两大类,前者称估衣铺或估衣庄,后者称估衣摊。”三官庙前的估衣摊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最红火,人们称此地为“估衣一条街”。估衣是八成新左右旧衣,但不是破烂衣物,有些估衣是当铺的“死当”,也有些是家中死人遗物。除摆摊买卖外,三官庙两侧还有估衣庄。1923年出版的《增订实用北京指南》中有所记载,仅三官庙两侧的估衣庄就有永聚成、元顺号、聚盛号等8家,至于“雨来散”的估衣摊就更多了。老北京估衣摊是时代产物,因卫生及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等多种原因,1949年之后就渐渐失去了市场,这个行业慢慢消失了。

一座小小三官庙,因俗谚与歇后语的流传,引出不少故事,足见民间口头文学的魅力。三官庙目前还有一座大殿残存,近年还有所修葺,成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

老北京的俗谚或歇后语几乎都有典故。流传多年的“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就是一例。灶君是人们对灶王的尊称,正如称火神为火德真君一样。崇文门外东花市的灶君庙始建于明代,在清康熙年间重建。据史料记载,该庙门口有一对铁铸的狮子把门,“这对狮子为一雄一雌,均高约0.9米,长约1.06米”;“雄狮居左,雌狮在右,呈半蹲踞状,雄狮右前爪下踩一绣球,雌狮左前爪下踏一小狮,二狮相向对顾,风姿雄健。”两个狮子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铸的,是康熙年间重建时的产物。由于日久年深,狮身被香客们摸得光滑发亮,犹如涂了一层闪光的黑漆。

在民间传说中,灶王是个小神,灶君庙或灶王庙大多不见经传,但有了这对铁狮子,花市的灶君庙名声大振。中国人讲伦理道德,人们从这对相依为伴的铁狮子中得到了启迪,留下了“灶君庙的狮子——铁对儿”的歇后语,用来形容友好者的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与今天年轻人爱说的“铁瓷”有异曲同工之妙。

民国之后,花市灶君庙改为小学校,庙拆了但铁狮子保留了下来。无独有偶,在西直门外也曾有一座灶君庙,就其规模而言,大于花市的灶君庙。不过,它门口不曾有铁狮子而默默无闻,湮没在历史尘埃中成了地名。

老北京流传下来的俗谚及歇后语,有些应该说是文化宝藏和生活指南。像“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坏小子上天桥——找死”、“天桥的货——假的多”之所以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反映了老天桥的真实。这些歇后语对于今天人们了解天桥的真正历史,建设新的天桥有很大意义。同时也印证了当年有家教的家庭不让子孙后代逛天桥的原因。老天桥一去永不复还不是坏事,“光说不练”、“假的多”是极好的理由和佐证,况且那些“光说不练”的“绝活”在今天没有任何意义。

俗谚与俏皮话往往与历史有关,像“冰棍败火,拉稀别找我”听来可笑,但与当时的现实有关,至少反映出当年的时代特征。所以老北京此类俗谚与俏皮话不少。如人们很熟悉的“傻子卖豌豆——多给”、“卖柿子的说睡——就是不涩”、“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八戒吃天福号肘子——自残骨肉”、“老太太喝豆汁——好稀”、“当铺的伙计——从来不笑”及什么古玩铺“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腊月水贵三分”等,既反映当年的商业形态,又是生活的写照,能流传至今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

老北京一些与历史地理风物有关的歇后语中,有许多历史故事,这些历史故事又被用歇后语长期保留下来了。如《京城旧事》中所记述的一些歇后语,不但有趣,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历史知识。如“宝月楼的香妃——没笑脸儿”,就是发生在乾隆年间一段很凄美甚至悲惨的历史故事,宝月楼即今天的新华门,香妃又称容妃,是维吾尔人进宫的妃子,原名称买木热·艾孜木。据说她“相貌倾城倾国,生而体有异香,故号曰香妃”。记住了“宝月楼的香妃——没笑脸儿”,便可了解这段历史。“雁翅楼的太监——无家可归”反映了晚清太监的血泪史。清宫里太监众多,民国后住在紫禁城里的宣统,为节省开支不得不大量裁减,多数太监投亲靠友,有些有钱财的住进庙里享清福,其中有三百多贫困无助的太监无家可归,只能住在地安门内的雁翅楼,他们栖息在这里靠乞讨和社会救济为生。据老人们回忆,每逢从雁翅楼外走过时,总会听到太监们哀鸣的痛苦之声。他们的声音不男不女,听着很吓人。雁翅楼旧楼在1999年展宽平安大街时被拆除,近年又重建并开辟为书店,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回忆起那些“无家可归”的可怜太监,也算“忆苦思甜”吧!

此外,“永安寺的狮子——头朝里”、“大高殿的牌楼——无依无靠”等都有故事可言。只要手中有老北京俗谚或歇后语这把钥匙,了解老北京就很容易了。

(责编:蒋波、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