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香囊 品文化 护安康
图①:白芷。图②:藿香。图③:艾叶。影像中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端午节,戴香囊,防病毒,多了几分平安寓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王琦介绍,中药香囊利用芳香药物“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特点,通过口鼻吸入和皮肤、经络穴位吸收,疏通脏腑经络体系,对人体进行整体调节,从而发挥预防疾病的功效。
小小香囊跨越千年
端午节“戴个香草包,不怕五虫害”,香囊早已融入百姓生活。国医大师周仲瑛推荐大众佩戴香囊,以发挥“化浊解毒”的预防功效。
小小香囊,跨越千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严利依介绍,“香囊”,亦称“佩帷”“容臭”“香袋儿”“荷包”等,内装多种气味浓烈芳香的中草药细末。
香囊是古人生活用品之一。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一直追溯到先秦时期。青年人去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衿缨”,即编织的香囊来表示敬意。战国时期至晋,大男人堂而皇之佩戴香包,晋以后渐为女人、儿童的专用品。
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工艺品。清代佩戴香囊是皇宫的防病措施之一,乾隆皇帝就下过“每年五月初一起挂五毒荷包”的谕旨,并在端午节佩戴“五毒荷包”。
香囊祛邪而不伤正
古人认为芳香之品可防御疾病。
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即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
《山海经》曰: “有草焉,名曰薰草……佩之可以已疠。”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说明香囊在战国时代已成为一种饰物。
汉代出现使用香囊防御疾病的记载。考古学家从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用中药制成的香袋、药枕,经专家鉴定为茅香、辛夷等中药和香料药物。亦有记载华佗将麝香、丁香、檀香等装入香囊悬挂于屋内,用来治疗肺痨、吐泻等疾病。
“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芳香药物可以抑制病毒、细菌的活力,以提高免疫力。”王琦介绍,根据现代医学研究,香囊的药粉气味可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产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这种抗体对病毒和细菌有较强的灭杀作用,香囊的药粉气味可改变口、鼻黏膜酸碱环境,有效遏制病毒的侵入。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武汉市卫健委根据中医“治未病”概念,在官网发布的《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中医药居家预防推荐方案》中,推荐使用香薰疗法,包括中药香包。广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等中医药相关机构在疫情防控期间制作并发放了大量传统中药防疫香囊。
制作简单易于佩戴
香囊制作简单,易于佩戴,以藿香、艾叶等10余味中药材,粉碎成极细粉装入香囊内囊。
王琦向公众推荐香囊配方:藿香20克,艾叶10克,制苍术20克,菖蒲15克,草果10克,白芷12克,苏叶15克,贯众20克。个人可将本处方研末,按内囊的大小适量填加制成香囊佩戴。
香囊中的中药有何功效?
藿香在香囊中最常用,《本草正义》载其可“辟秽恶,解时行疫气”。
艾叶在端午节都会用到,有袪湿散寒、止血止痛、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现代医学药理证明其对呼吸系统疾病也有防治的作用。
制苍术指的就是经过炮制之后的苍术,一般是为了减少苍术的燥性,更利于患者的吸收,用于调整胃肠运动。
菖蒲可以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
草果是药食两用中药材大宗品种之一,全株可提取芳香油,果实入药,具有燥湿健脾,除痰截疟的功能。
白芷气芳香、味微苦,用于头痛、牙痛、鼻渊等,对皮肤有一定的增白效果。
苏叶气清香、味微辛,供药用和香料用,有镇痛、镇静、解毒作用。
贯众是中医常用的预防瘟疫的药物,具有杀虫、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等功效。
王琦介绍,“避瘟”运用一些芳香化浊的药物,蕴涵丰富的预防医学内容,提倡科学、积极主动的预防思想,通过调整人体的偏颇体质,改变疾病生存的土壤,预防疾病的发生。
《楚辞》与香草
西汉学者刘向校订宫廷藏书,编辑屈原等人作品成为《楚辞》,其中收录屈原所作《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招魂》等篇。
据潘富俊《草木缘情》介绍,《楚辞》中有植物近百种。
据统计,白芷是《楚辞》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香草之一,使用了多种不同名称,如芷、茝(chǎi)、药、虈(xiāo)、白芷等。白芷“根长尺余,白色”,故称“白芷”,含挥发油及多种香豆精衍生物。叶子成为“蒚麻”,古代用来沐浴。因此说“浴兰汤兮沐芳”,其中“兰”指泽兰,芳指白芷。
泽兰也是楚辞中著名的香草。泽兰类植物叶子有香味,可煎油作香料,古人用于杀虫或祛除不祥,又用泽兰植株烧水沐浴,或佩戴在衣物上除臭。《楚辞》中共18章30句提到了“兰”,单是《离骚》一章就有7句。
《楚辞》中的香草约23种,还包括芎(xiōng)藭(qióng)、葱、芍药、揭车、杜蘅、菊、柴胡、蛇床、菖蒲、杜若、苹、石斛、大麻、灵芝、芭蕉、荷、藁本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