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文物的对话
环形而有小缺口的石或玉装饰物统称为“玦”。新石器时期的玦一般尺寸不大,应该是充当耳环使用,后来也被当作一种配饰部件。因为语言假借的关系,历史上曾用玉玦表示“决心”或“断绝”之意。最有名的例子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上,范增再三举其所佩玉玦,暗示项羽下决心。
在最近出版的《汉字与文物的故事》(化学工业出版社)中,甲骨文专家许进雄从40多个博物馆筛选了近800件文物,挑选了121个汉字,通过一个个故事,解析考证文字与器物的关系,从文物中寻找汉字的源头。在这些流传有序的文物背后,呈现出古代汉字的演变与社会文化的一次次革新。在许进雄看来,文字的意义有多种形态与结构,每一次演变,都代表着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与改变,背后具有文化的深意。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有着数千年历史。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目前被学界公认为是最早的文字。随着出土文物被考古界一次又一次地发掘、研究、考证,这些汉字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历史、与古人对话的有效途径。
许进雄1941年出生于台湾高雄。1968年受聘加拿大多伦多市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远东部,主要负责编辑整理馆藏的甲骨文。他认为,每一个汉字都代表着当时社会文化的礼教、习俗以及古人行事的方法与智慧。
这套书分为4册,分别为《回到石器时代》《战国重金属之歌》,紫禁城外一抹清脆》《返来长安过一天》。每本书都有一个固定的结构,从跨越历史、类型文物、代表汉字的演变等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我们讲诉了文物背后古人的生活面貌。
避开专业的学究思维,许进雄不从严肃、刻板的理论入手,而是通过轻松口述历史的方式,结合自己多年对汉字的研究,重新还原古代文明史。书中,他梳理了文字的演变——很多汉字跨越好几个朝代,涉及文物类别众多,有玉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佛像、织绣等相关的铭文。这些文物都留有古人重要的信息,如时间、地点、作坊名称等,有一些是生活记录,有一些有称颂与警示的作用。
从商到盛唐,汉字一步步演变,从原始起源的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再到宋元时代的瓷器与丝织品等,许进雄以科普的方式一一展现,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带有趣味性的文物故事,像甲骨文的动物字、俑的发型、陶盆的八角星形图、最开始梳妆的是男性等,这些字形图案是了解古人生活的实证。
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背后,凝结着古人智慧的结晶。精湛工艺、独特审美趣味,从衣食住行、到国家制度,都可以通过文字体现出来:“享”可以一窥古人建筑的富丽堂皇;“丧”可以看到农事采桑的辛苦;“安”引申到女性的性别文化;“床”看出古人睡眠与死亡的思维观念。这些文字是文化的显性体现,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高度。
许进雄从甲骨文入手,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最大意义,就是承载古人智慧与文明进程的广阔图景。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