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音乐人改良“火不思” 助力蒙古族第一弹拨乐器走向世界
“我们将传统‘火不思’进行了改良,已改进了音准、音色、弹奏舒适度等9项弹奏缺陷,在外观及周边配套设施等方面也进行了创新优化,目前已经完成研发,基础样品也试验成功。”内蒙古自治区音乐人阿西达对改良后的“火布斯”,爱不释手。
阿西达是内蒙古著名的音乐制作人,他向记者讲述了改良这个乐器的初衷:“我自己从事蒙古族音乐制作已经有20几年了。当看到我们蒙古族的弹拨乐器因为种种问题无法与蒙古族音乐一同登上国际舞台时,非常遗憾,作为蒙古族的音乐人,我觉得我有能力更有责任去完善它。”
据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资料显示,火不思,又称虎拨思、好必斯等,属蒙古族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内蒙古、河北和甘肃等地。火不思之名及其形制,始见于元代史籍。火不思演奏在元代常用于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的盛会。
“随着历史更替,这一古老的蒙古族乐器在清代之后逐渐失传,到上世纪70年代,在音乐家拉苏荣、高·青格勒图等人的努力下,恢复了新型火不思,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得以重生。”阿西达介绍道。
记者了解到,自新型火不思诞生之日起,便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中稳坐蒙古族第一弹拨乐器的“交椅”,直至今日。
现任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民乐团团长的叶尔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火不思在民乐团中担纲主要的弹拨声部,是凝聚了北方游牧文化的重要弹拨乐器。
谈及火不思的传承和发展,叶尔达坦言:“目前使用的火不思,由于是金属质地的弦和琴品,在摩擦后会产生杂音,演奏中的音准和音色也有待提高,这些缺陷使这个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个性’不突出。现在改良后的‘火布斯’若能解决这一问题,相信它能走出内蒙古,走向中国,更能走向世界。”
师从火不思演奏家高·青格勒图的乌日娜在2014年被评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火不思代表性传承人,尽管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琴,但是直到现在,每天练完琴后乌日娜仍觉得按压琴弦手指很疼痛。
“随着现代乐器的发展,高·青格勒图老师设计的火不思暴露出一些缺陷,比如没有专门属于火不思的琴弦、音准的呈现和音调的转换等。现在有我们蒙古族的音乐人愿意投身改良这一乐器,非常欣慰。”乌日娜说道。
乌日娜近年来始终致力于火不思的教学,她希望能有更多的音乐爱好者学习这个蒙古族传统乐器。她告诉记者,阿西达改良后的“火布斯”她已经演奏过,“非常震撼,也很感动,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改良后的‘火布斯’解决了现有的很多问题,我将会一直传承下去给下一代。”
“随着大众对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民族乐器只有更专业化才能服务于更多的音乐类型,我相信未来“火布斯”不仅属于蒙古族音乐,它能够加入世界上任何一种音乐风格,创造更多的可能。”阿西达说道。(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