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初识天山托木尔大峡谷

田万里
2020年08月31日18:10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犹如儿童的好奇心,渴望知道未来的世界一样,对于新疆阿克苏天山大峡谷的向往,已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脚步和目光里。

当然了,若将大峡谷的神奇之处,一一描绘出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千奇百怪,巧夺天工,深不可测的大峡谷真的是通向未来星球的路吗?说实话,我不得而知。但又说回来,这种想法肯定是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这样神圣的思考,没有过人之处是想象不出来的。

大峡谷肯定是大自然的恩赐,恩宠,若把它看作红层和丹霞地貌的神秘之谷,或天工或天作是没有任何错误的,这种诠释是非常正确的。我的目光向往着它的模样,我的双手触摸着它的热情。就连我的脚步也是轻柔的,也是温馨的。

然而,在这沟壑丛生的峡谷里,沉思似乎也有了节外生枝的想法,是虔诚?是迷信?这些成分仍不可避免。随同前来的著名地质学家任舫博士的话,果然打开了通往大峡谷深处的门:“红层和丹霞地貌,其实就是地质层结构发生变化的见证,是历史,是伤痕,是痛苦,也是大自然的必然过程!”

当地质结构在其深处发生碰撞时,那些岩浆就会突破地球的表层冲向蓝天。滚滚的炙热的岩浆,一旦降临某个地方,其灾难就会伴随而来,花草植物的痛苦随之也会产生,扩大。

不过,实际上真正的痛苦过程,倒未必是那么悲惨。今天深陷大峡谷的种种神奇之中,感受到的却是无与伦比的美和神奇,它们就是传说中大自然最敏感的器官啊!在这里,每一次呼吸和心跳都让我感受到了远古,近在眼前。

任舫博士说得好:“对于丹霞地貌的宣传,比大峡谷本身更具有一定的价值!”

站在高处,放眼是望不到边际的大峡谷。层层叠叠,就像是偌大、诺高、诺猛的海浪,向天山的深处,强力推进。在失血的面容之下,花草植物已经远去的挣扎和呻吟之声,渐渐地,就凝固成了这神秘难测的红层和丹霞地貌。

在风中,我似乎听到了什么;在雪中,它们又把扭曲的灵魂、痛苦的感觉,映衬得是那么纯洁。

人类的认知对于大峡谷而言,从古自今都是有局限性的,并非深刻而全面。也就是说大峡谷的红层和丹霞地貌,确实是人类无法抵御的诱惑。别说地质学家对于这样的红层和丹霞地貌充满了认知欲,就连我这样普通的人,也是舍不得放弃。

神秘的地质结构战胜了人类的好奇,认知欲压倒了大雪和寒冷。对于大自然来说,这里的恐惧气息,已让这些冲击得荡然无存。大峡谷复活的欲望在地质学家看来,在其身上,处处体现得都是淋漓尽致。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就是想尽快寻找到大峡谷的成因,否则,那些地质学家的渴望,在这里就会变成失望。

大自然的变化能否看得到,这个问题就像迷一样,在大峡谷弥散开来。从此,一直让地质学家们争论不休,似乎他们就是大峡谷的追随者、同情者和忠诚者,他们心甘情愿为大峡谷献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不过,并非都是这样的人。还有一些人走马观花,草草了事。

他们从内心感到这是一个单调而无聊的话题,所有的认知,仅仅是停留在一些课本上;所谈的内容,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毫无新意。一个地质学家的认知度决定了他的学识和高度,关于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地理教授与地质学家的根本区别和分水岭。

具有红层和丹霞地貌结构性质的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毫无疑问改变了某些人的认知度。纵横不断,百折不挠的生命奇迹,始终延续着一种精神。几亿年或几千年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失去生命的本色。

在我即将离开天山托木尔大峡谷之前,脑海里不停思考着一个问题:“天山托木尔大峡谷,这并不是离别,我还会再来探望你的!”

若隐若现的天山,时刻期待着我的造访。我的目光,仿佛静坐在皑皑白雪上。远处的雪山与近在咫尺的红层和丹霞地貌,果然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就是说一种冰冷与一种火焰,造就了这里的不同。任舫博士感叹道:“这样的环境,造就了这里的地质结构,造就了天山托木尔大峡谷的与众不同”。

这里的一丘一壑在召唤着我,它们需要我做点什么呢?峡谷红层里的一石一贝,向我道出了它们的真实来历。山顶山上的一草一木,似乎牵住了我的衣襟,久久不愿松开它们的小手……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里的一切,似乎都在迎接着我的到来,久久不愿让我离去。

那么,我该对大峡谷说些什么呢?神秘的魅力是大自然赐给大峡谷的最好衣饰,是大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产物。甚至,连这里刚刚出世的一棵嫩芽的拔节声,远在千里之外,我似乎都能听得见......这让我如坐针毡,恨不得在痛苦中马上乘机起飞,再次来到它的身边。

天山托木尔大峡谷是我坚定而美丽的人生向往,它的生命精神,如今已经融化在我的血液里。如大海,如长江,如黄河般奔腾咆哮,至今没有停下它波浪般的脚步,就像人生最美好的意义,也莫过于此。

当我离开以后,身后传来了有价值的脚步声,比如那些地质学家探索和科考的脚步声,那个时刻,就是对我的最大安慰。

其实,这也是人人敬仰的大自然与生命的一种和谐精神。

 

田万里,1963年4月出生,河南鹤壁人,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部分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诗刊》《北京文学》《十月》等报刊杂志。散文《华山印象》《等你归来》《你走不出这片枫林》《秀发上的女人》于2010年9月分别入选新版《中国散文大系》旅游卷、抒情卷、军旅卷、女性卷,并分别荣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

(责编:韦衍行、丁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