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亮相国博
兽面纹鬲形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青铜
晚商时期,青铜礼器内壁常铸简短铭文,称金文。内容为族徽、祭祀对象的“日名”、作器者之名、简单的事件记录等。铭文有单字和复合两种,商代比较短,周代较长。族徽即家族标志符号,用来表明作器者的族属。晚商时期的族徽由表示人体、动物、植物、器物的符号组成,具有较浓的象形意味。
人民网北京10月25日电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西省文物局共同主办的“河东之光——山西酒务头考古成果展”10月2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公众展出,展期两个月。
展览借助丰富的展品,从不同侧面呈现出以鼎为代表的礼器组合,独具特色的酒器组合,以及征战、出行、工艺、音乐等不同文化形态,较为完整地展示了酒务头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
据了解,黄河中游在山西西南境自北而东奔流转折,划出了古称“河东”的文明摇篮,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晚期高等级贵族墓地就位于这个举世闻名的文明摇篮之中。这座2017年8月开始考古发掘、2018年即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晚商时期重要遗存,不仅为了解商代政治格局、商王朝与周边地区其他势力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而且对于探究早期文明社会形成关键时期的历史进程等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堪称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
酒务头遗址位于商王朝统治区域的西部边陲,拥有丰富的盐、铜资源,墓地主人所代表的族群在拱卫都城、调运资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晚商时期河东地区诸多地方势力中的翘楚,在千里河山之间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青铜文明之光。这里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骨器等珍贵文物多达数百件,其中5座带墓道的“甲”字形大墓在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器物组合和纹饰风格等方面都体现出与商文化演进过程的同一性,出土青铜器上的“匿”字族徽铭文则为探寻墓地主人的古国踪迹和人文渊源提供了重要的身份标识。
本次展览是酒务头遗址出土文物首次大规模公开展出,精心遴选的170余件组出土文物,与国家博物馆藏部分西吴壁遗址出土文物等一起,共同构成边陲礼乐、尚酒时风、兵戎重地、装饰驾乘四个主体单元。
第一单元“边陲礼乐”展示酒务头墓地的礼乐文明发现。墓地是一处拥有带墓道大墓的大型晚商贵族墓地,为研究商代墓葬的形制结构、葬俗、墓道功能与等级关系提供了极好的资料。出土青铜器上的族徽铭文表明,该墓地应为“匿”族墓地,从而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
第二单元“尚酒时风”展示酒务头墓地与酒文化相关发现。出土了商代常见的成套酒器,受商王朝核心区的影响颇深。青铜礼器是商周奴隶主贵族明贵贱、辨等列的标志物,觚、爵等更成为商代贵族世袭罔替的历史见证。
第三单元“兵戎重地”展示当时的工具与武备情况。商灭夏之后,为了巩固政权,消除夏的残余势力给西北边疆带来的隐患,在晋南地带构筑了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垣曲商城、东下冯商城等,作为拱卫王畿地区的一道防线。商人与诸方国既有联盟又有战争,时战时和,晋南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酒务头墓地内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武器,包括青铜的钺、斧、戈、镞等,一个墓内达数十件,象征了武力的强势。
第四单元“装饰驾乘”展示与古人生活和出行的文物。车马是最重要的陆路交通工具之一,自古以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表现在生产、战争、政治、礼仪等诸多方面。
同时,本次展览还通过墓室场景三维展示、考古现场照片和考古发掘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向观众展示了酒务头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复杂科学过程。
母子鼎
商代晚期(公元前4世纪——前11世纪)青铜
此鼎立耳,方口,斜折沿方唇,直壁平底,四柱形足。口沿下饰夔凤纹,下接兽面纹,四壁中间及四角均有凸起的扉棱,主体纹饰下以云雷纹为地。内壁一侧铸有铭文“母子”,应为族徽或人名。
戈
商代晚期(公元前1世纪——前1世纪)青铜
M9号基出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