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树石村里情依依(决胜2020·征文)

程雪莉
2020年10月28日06:16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树石村的山岭。

  程雪莉摄

  微风引路,“树石”到了,这是河北省平山县的一个小山村。摇下车窗的瞬间,一阵甜香沁入心脾。当即下车,脚下是洁净、平整的山路。路的一侧,紫红的蜜罐儿花,一簇连着一簇绽放;另一侧,团团嫩白的槐花,一树挨着一树盛开。

  来采访之前,我已经了解到,曾经的树石村经济基础薄弱,近四分之一的贫困发生率挡住了全村脱贫致富的步伐。但如今,放眼四望,村里哪儿还有贫困的影子?这种巨大的变化,是如何在这个村子里发生的呢?

  一

  那一年,春寒料峭,一支背着铺盖的小队伍来到了树石村,领头人叫吴俊磊,是平山县树石村驻村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他进村第一天,就动笔写下了《民情日记》,下定决心要“做好主心骨、当好小学生”,一家家入户走访村里的贫困户。

  “孩子,你的手怎么这么凉啊,别动,我给你暖和暖和。”在村民史竹山家,九十四岁的老奶奶拉着吴俊磊的手,捂在被子里。老人眼睛看不清了,耳朵也听不清了。她不知道吴俊磊是何方人士,也不知道工作组是来做什么的,她只有母亲般的朴素情怀和善意表达。吴俊磊说:“老妈妈的一席温暖,让人难以忘怀。我们工作组的队员们,更加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一口气走访了四十八个贫困户。每走一户,就会问出不同的“致贫”原因,因残、因病、因孤……个个都让人痛心。怎样才能帮助他们脱贫奔小康呢?吴俊磊躺在硬凉的农家木床上,枕着壁缝间吹进的寒风,思绪在村庄里盘旋,那个晚上,他失眠了。

  “我驻村只有几年时间,但村里需要可持续发展,我得找准发力点,让树石村形成内生发展动力。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只有把村级党组织建设好,才是树石村持续发展的根本。”对,就从村党支部建设着手。

  说起来,树石村党员人数不算少,但要组织起来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天,吴俊磊试探性地对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说:“秦书记,我有个想法,想把在村里任过职的、为村里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村干部和在职干部组织起来聚一聚,你看怎么样?”这话看似不经意,实则经过深思熟虑,吴俊磊想观察观察村干部们的态度。没想到这一席话起了作用,新老村干部悉数被请到了工作组的驻地。吴俊磊热情地招呼大家入座,等大伙儿逐渐安静下来,吴俊磊站起来说:“今天在座的都是为树石村做过贡献的,都是村里的有功之臣。我们工作组的同志初来乍到,以后开展工作,少不得要仰仗大家,还望大伙儿多多支持!”

  诚恳的一番话,激荡起热烈的氛围。看到新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开诚布公,大家也打开了话匣子,场面变得其乐融融。

  吴俊磊抓住时机又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就在一个锅里抡马勺了,咱先定个规矩,从今以后,包括我在内,大家都不能在扶贫资金上有个人想法。在工程建设上,村干部不能参与承包。不能在规章纪律上出问题。这三条,大家看成不成?”

  实践证明,这次的“约法三章”,逐渐有了效果,村里的局面开始为之一新,人们不再提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往事,开始把心思用在村子的建设发展上。班子好了,党员们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开始参加工作组组织的各种活动。

  那年“七一”,吴俊磊和秦书记组织全体党员来到西柏坡纪念馆。西柏坡与树石村相距不远,但村民们很少像今天这样,有组织、有仪式感地站在七届二中全会旧址前。当大家举起拳头重温入党誓词的时候,老党员秦新丑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大家是那样严肃、那样认真,面对鲜红的党旗,齐刷刷地举起拳头庄严宣誓。

  看着这场面,吴俊磊心中一喜,对打赢树石村的“脱贫攻坚战”,他信心满满。

  二

  淡紫的楸花,如一树一树小喇叭,一条一条街巷、一个一个院落累累盛开着。

  跑资金、拉项目、办手续、招投标、建大棚、跑销路,甚至帮助村民卖苹果、卖鸡蛋,调解邻里纠纷,帮助村里孩子联系上学……吴俊磊带着驻村工作队,每天都忙得不亦乐乎。

  初春,凌晨时分。电话铃声骤响,将吴俊磊从被窝里拉了起来。村民秦美平带着哭腔说:“吴书记,出事了,我该怎么办啊?”这位秦美平,因为一场意外车祸,高位截瘫,常年卧床。后又因患糖尿病,眼睛几乎失明。这次她大早上打来电话,只因为她的丈夫秦战文昨晚突发胰腺炎。情况紧急,秦美平一下子乱了方寸,不知所措。

  吴俊磊明白就里,只问了一句:

  “人现在在哪里?”

  “已经送省人民医院了。”

  撂下电话,吴俊磊连忙披衣出门,打车直奔医院。他一边风急火燎找主治大夫,一边找医院领导为这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开辟绿色通道,以便尽快给秦战文动手术。

  秦美平含着眼泪说:“吴书记可是咱村里人的顶梁柱,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在树石村的村头,楸花萦绕之处,有一个不大的文化广场,一排排太阳能发电板旁,有一个没有封顶的奇怪“建筑”。细问之下,才知这是“半截戏台”。这里面,肯定有故事。

  一打听才知道,树石村是平山坠子戏的源头,至今已达百余年历史,是山东的民间艺人在光绪年间收树石村人为徒,授其技艺,而逐渐从地摊说唱搬上了土台子,如今已经是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目前,树石村的西柏坡坠子戏剧团一直活跃在农村,每年演出基本在五百场左右。而树石村竟然没有一个像样的戏台。

  对于驻村工作队员来说,建戏台唱大戏看起来跟扶贫没啥关系,但吴俊磊还是想要“管一管”。他联系市委宣传部,对这一剧种进行深入考察,并争取到了资金上的支持。戏台终于开建了。没成想,第二天一大早,住在文化广场后面的老太太找上门来:“建戏台可以,但不能挡了俺家的光!”面对农村的老人家,这可是一条不好驳斥的理由。吴俊磊好话说了一箩筐,主意想了一麻袋,最终,采取了一个折中方案:搭起了一个矮台子。这样,既不会挡老太太家的光,又能够有专门的戏台唱戏。为此,剧团的秦团长十分高兴,主动赞助唱了几天戏,并且说:半截戏台,不妨碍咱们唱大戏!

  唱戏的消息传出后,村里热闹起来。村民们自豪地邀请亲朋好友,在外工作的人,来村里搞开发的,邻近村子的扶贫工作组,都被邀请前来,树石村像过年一样欢快。开戏当晚,十里八乡的村民把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村里人对演一场大戏看得如此之重,让我始料未及……唱戏不仅是单纯的娱乐活动,更是和谐康乐的象征。看到大家欢天喜地,精气神十足,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辈子能够有机会给老百姓做点实事,真的是一种幸福。”吴俊磊的日记中,记述了这场乡村文化盛宴,也记下了老百姓追求美好生活的企盼。

  三

  在树石村民的眼里,吴俊磊近似亲人。后来,他真的给人当起了“干儿子”。

  树石村里有位七十三岁的老人,这位老人虽有一个儿子,但儿子长期在外,与家里不联系。老人恨自己管教无方,逢人不再提儿子的事。

  吴俊磊驻村的时候,这位老人的老伴在平山县城做保姆,勉强维持两个人的生活,日子虽然拮据,但也算过得去。然而,2017年快过春节的时候,这位一向身体很好的老人,却查出得了肺癌。吴俊磊专程到县医院看望他。老人见到吴俊磊,拉着手说:“吴书记,你看你都忙成那样了,还专门来看我。我没有事,医生说,过两天就可以回家养着了。你不用担心我,快回家过年吧。”

  为了鼓舞老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吴俊磊半开玩笑地对他说:“我知道,这点小病难不倒你,你赶紧好起来,咱们好回家过大年。”

  吴俊磊牵挂着老人,一过完春节,就直奔老人家。进了屋子,吴俊磊笑着打招呼,老人却没接他的话。沉默了好一会儿,老人说:“吴书记,不用安慰我了,我的病情我都知道了。我知道你们是一片好心,你到村里也一年多了,帮这帮那,大家都看在眼里!我活了大半辈子了,没啥遗憾的,就是现在常常感到孤单。我要是有你这样一个孩子,那就心满意足了。”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吴俊磊从老人的眼神里,读到了老人的心酸。他没有犹豫,走上前去拉着老人的手说:“如果你和大娘愿意,从今天起,我就做你们的儿子,你们的事情我来管!”

  那天中午,吴俊磊在老人家吃了一顿认亲饭。自打认了吴俊磊这个干儿子,老人的精神明显好了起来。吴俊磊三天两头过来嘘寒问暖,还主动联系省医院,进行居家关怀支持治疗。为老人买来躺椅,让老人夏天能够在外乘凉;村里唱戏,就推着老人出门看戏……反正是老人怎么开心就怎么来。

  “你这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啊,认了吴书记这个干儿子!”在村民们的啧啧称赞声中,扶贫队员们继续着“孝亲行动”——孤寡老人行动不便,就主动帮助植树种地;残疾病人康复需要器械,就自掏腰包买来助行器;帮助没有学上的孩子,四处联系就读学校;重阳节了,他们还从市里买来饺子,请全村老人一起吃饺子宴……

  工作队员们的默默付出,换来了村民们的真情回报。虽然村民们嘴上不说什么,可是工作队的院子里却一天天热闹起来:东家送来西红柿,西家送来秋黄瓜,村南一把豆角,村北几个笨鸡蛋……全是乡亲们的一片盛情。

  一天的采访结束了,临别时,吴俊磊念了一句诗相送:“但求村村无贫困,愿做乡间一游人。”如今,他已经卸任驻村第一书记,但有事没事总爱“回家看看”,像是树石村的一个孩子。

  酡红的晚霞,从天空飘过。俊美的树石村,浓情依依,芬芳四野……

(责编:岳弘彬)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