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重建圆明园?国家文物局:慎重论证

韦衍行
2020年11月12日19:40 | 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小字号

近日,国家文物局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关于“重建圆明园,加强国家爱国主义文化建设的建议”时称,重建圆明园缺乏必要的考古及历史文献依据,且将改变圆明园遗址被列强破坏的历史现状,应慎重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国家文物局表示,圆明园遗址不仅是清代皇家园林的重要代表,更是近代中国被侵略、殖民的历史见证。遗址以断壁残垣告诫后人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未来将用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

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圆明园遗址的考古、保护与展示利用工作。2000年批复《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2010年将圆明园遗址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批复《圆明园遗址考古工作规划(2014-2020年度)》。“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推进大宫门、紫碧山房、如园、舍卫城等遗址考古发掘,以及重要节点本体保护、遗址展示、环境整治等方面工作,有效改善了圆明园遗址的整体风貌,充分发挥了圆明园遗址的国耻纪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

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做好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一步发挥教育、宣传和展示功能,不断提升圆明园的展示利用水平。同时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加强圆明园文化价值传播,采用数字化等虚拟方式再现圆明园昔日盛景,并结合考古工作开展形式多样的公众考古活动,宣传、普及圆明园遗址核心价值内涵,正确认识圆明园遗址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事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发挥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遗产展示窗口作用。

保留历史记忆 遗迹修复要“修旧如旧”

其实,不只是圆明园,漫漫历史长河,留下了众多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文化遗产。岁月变迁,它们或被风化雨蚀、或被人为破坏,开展保护工作迫在眉睫。

对于文化遗产的修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柴晓明曾说,“‘修旧如旧’‘最小干预’是文物保护的国际共识。”“修旧如旧”就是指在修复之后最大程度地恢复文化遗产原初的状态,使其可以真实地展示历史原貌。

中国是“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最早的参与者之一。吴哥古迹建筑大多由石块建造而成,由于年代久远,损毁或者丢失的石构件非常多。为了不改变文物原状,我国工作人员根据史料找到了上千年前吴哥古迹建造时的采石区域,发现了和文物本身材质相同的石头,修复过程中新增配的石材比例也严格控制在15%以内。

“修旧如旧”原则也被广泛用于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中。佛山祖庙、东华里历史街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简氏别墅、文会里嫁娶屋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岭南天地云集了22处文物保护单位,城市发展过程中,岭南天地采取修旧如旧的改造模式,让大量岭南特色建筑得以保留,整体街区也保留了传统风貌和历史记忆。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追古溯昔,人类将历史的记忆镶嵌于砖瓦之间。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做到“修旧如旧”,就是尊重文物本身以及它所连带的历史,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提升展示利用水平 “开”遗址公园之“生面”

如何让丰富的文物资源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展览交流也是遗址公园面临的课题。展示并不是单纯地“摆”和“放”,而是需要把学术的东西通俗化、知识的东西趣味化、复杂的东西简明化。为此,国内许多遗址公园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表现方法,通过不同形式把遗址的故事“说”给观众听。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公园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公园结合汉文化特色及自然景观策划推出了汉阙迎宾、海昏遗韵、瑗璧礼天、灵湖夕照、金堤漫步、虬龙潜野、墎墩怀古、西门望月、都城探幽和鄱湖观鸟十大景观,串联成园区文化游览路线;遗址公园内的海昏侯博物馆则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真实还原汉代社会风貌、生活习俗等,让游客与文物零距离接触。

位于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也积极拥抱新技术。国庆假期,遗址公园引入AR导览眼镜,戴上这款眼镜对部分指定文物展品进行扫描,便可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在观看刻鸟立高台符玉璧时,会看到里面的小鸟活灵活现地从玉璧中飞出。这种体验让观众感受更为直观、深刻和有趣,不仅给游览者提供了更丰富的信息,而且还拥有了更具吸引力的表现形式和叙事方式。

遗址公园是世界认知和了解中国的窗口,提升遗址公园的展示利用水平,不仅可以对遗址原貌进行直观呈现,让观众领略其拥有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艺术审美等基础价值,更能将深度的文化内涵阐释为观众看得清、听得懂的生动故事,向世界展现全面、真实的华夏文明。

(责编:韦衍行、刘颖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