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平艺术展”在京展出
接续传承、守正创新 国粹京剧与时代共鸣
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平艺术展。主办方供图
舞台上大放异彩,教学时兢兢业业,“音配像”工作亲力亲为……11月16日至22日,“纪念张君秋先生诞辰100周年生平艺术展”在中国政协文史馆展出。一套套华美的戏服、400余张代表性照片和短片《百年张君秋》,将这位京剧大师数十年的艺术生涯娓娓道来。
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君秋,创立了继梅、程、荀、尚之后京剧旦行的新流派——张(君秋)派京剧艺术,在中国京剧发展史和现当代戏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年适逢张君秋诞辰10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正在陆续举办。
守正:专攻青衣广受青睐
1920年,张君秋出生于北京。15岁首次登台便以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娴熟的演唱技巧广获观众好评。他师承前辈艺术精华,兼取众多剧种优长,在长期的表演艺术生涯中创造了风格独特、韵味独具的张(君秋)派京剧艺术。
展览现场。人民网 孟丽媛摄
在京剧唱腔上,张君秋以传统唱腔为基础,细心揣摩戏曲不同种类和流派的艺术风韵,并充分运用自己嗓音圆润、音域宽阔的天赋特长,创造了大量的新腔。
在京剧剧目上,张君秋始终抱持着“去芜存菁”的精神。在舞台上,张君秋与诸多京剧名家合作演绎了《四郎探母》《龙凤呈祥》《春秋配》《红鬃烈马》等传统经典剧目,其改编、创演的《望江亭》《诗文会》《状元媒》等一系列风格鲜明的作品不仅深受观众喜爱,更使这些剧目在艺术上呈现出新的面貌。数十年的表演艺术生涯中,张君秋集华丽刚劲、轻柔婉约于一身,创造了众多生动的舞台形象。
张君秋舞台形象照片。人民网 孟丽媛摄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在接受人民网文化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举办此次展览旨在更好地缅怀京剧艺术大师张君秋,更好地传承他对京剧艺术的情感,同时更好地守正创新,为京剧艺术的弘扬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此次纪念张君秋先生系列活动的策划人之一,张君秋之子、张君秋艺术研究会会长张学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未来也会将京剧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薪火:国粹京剧代代相承
张君秋不仅是京剧表演艺术家,更为京剧教育和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弘扬京剧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1979年,张君秋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此后便将晚年的主要精力放在了培养京剧后继人才上。
尹晓东表示,当年张君秋怀揣着振兴京剧的高度责任感投入到戏曲教育事业,不仅在学院建设上献计出力,更在培养艺术人才上不遗余力、鞠躬尽瘁。在职期间,张君秋亲自审定教学计划,延请京剧名家来戏曲学院教学,在教学与集训中亲自示范、融教于演,手把手教出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为京剧界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
张君秋在“音配像”工作现场说戏。主办方供图
为了让京剧传统经典剧目世代留传,1994年,张君秋担任《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总顾问,严把配像质量关,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中国京剧多种流派剧目“音配像”120部,与众多京剧名家一道推动京剧经典剧目的保护与传承。
“音配像”工程基本忠实地保留了京剧表演艺术名家的舞台呈现,不仅为京剧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也为新一代演员传承京剧表演艺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新:传统艺术焕发新生
创新为艺术带来蓬勃的生命力。为探索传统艺术扎根现实生活,张君秋还参与了《芦荡火种》《年年有余》等现代戏的创作,并在《海棠峪》《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红灯照》等剧目的唱腔设计中做出贡献。在创新创作的过程中,张君秋对京剧现代戏的声腔与表演进行了尝试探索,同时也为京剧艺术带来了新的活力。
张君秋为学生说戏。主办方供图
传中有创,新中有承。谈到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张君秋亲传弟子、京剧表演艺术家王蓉蓉曾在采访中表示,不仅要继承张派的经典剧目,更要学习老师张君秋对待艺术的创新精神。创作新编剧目和新人物,在唱腔上取得新突破,这既是剧情的要求,也是时代的要求。
如张君秋一般,老一辈京剧表演艺术家们为传承、发展、弘扬京剧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京剧正展露着新风貌、新气象,绽放出岁月精心打磨过的耀眼光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