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甘肃非遗数字化焕“新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它

2021年01月10日08:18 | 来源:中国新闻网
小字号
原标题:甘肃非遗数字化焕“新生”: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它

“要把非遗的活态性、生态性、渐变性、传承性等特征存储下来,不是录音、图片、录像那么简单的事情;而是要通过数字化方式进行编码再解码将非遗转换、再现、复原,变成可以共享、再生的数字形态。”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研究员魏学宏9日表示,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不仅要尊重和保护非遗的原始形态,更要使其获得更为长久的“生命”。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桥梁和艺术汇集融合的重镇,也有丝绸之路黄金段的美名。

截至2020年5月,甘肃省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共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有68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花儿(民歌)、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尔3个项目。全省已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68名、省级617名。

“这些项目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涵盖了甘肃传统文学、音乐、美术等各个门类,承载着甘肃厚重的历史文化,也构成了甘肃文化特有的魅力。”魏学宏说,做好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就要建设甘肃非遗的基本信息资源数据库,最大限度避免因传承人离世、缺乏而导致的断代风险,有利于地方非遗文化共享和传播推广。

2016年,甘肃启动非遗数字化工程,借助音频、视频、图片等数字化技术实现非遗保护与传承。2020年,甘肃省文旅厅与腾讯云合作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致力于建立甘肃省非遗标准目录,建构统一的非遗数字化管理展示平台。

甘肃非遗共包括16类,品种丰富。魏学宏建议,构建数字博物馆是做好非遗特色资源建设的新形式,通过互联网为受众提供数字化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各种服务;还可以运用3D技术展示非遗项目,让观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实现文化资源的多元应用和再生。

“利用互联网让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杂志社副研究员巨虹说,要充分利用直播、短视频等互联网资源,通过“直播+非遗”的新媒体形式,促进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深入融合,让传统成为时尚,也让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民间艺术有兴趣,让他们爱上“非遗”,最终加入保护、传承、弘扬非遗的队伍。(丁思 闫姣)

(责编:孟丽媛、燕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