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文化

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张力
2021年01月31日09:01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诗歌,语言创新发展的重要源泉

  从上古时期的《诗经》《楚辞》,到中古以后的唐诗、宋词、元曲,再发展到现当代诗歌,无数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展现了语言艺术的永恒魅力。诗歌中蕴藏了大量创新语言现象,其中不乏对后世影响久远的常用词语和句法,对汉语的发展和演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如“月亮”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李益的《奉酬崔员外副使携琴宿使院见示》一诗中,“庭木已衰空月亮,城砧自急对霜繁”。这里的“月亮”不是一个词,而是短语,指“月光明亮”,后来在唐诗韵文格律的作用下,由短语化为表示“月球”的名词。“朝夕”的产生亦是如此,它最初产生于《诗经》“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中,“朝夕”本是并列的两个名词,在诗歌韵律的作用下变成了一个双音节词。

  成语被看作中华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形式短小、结构稳固、内涵丰富等特点。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特点(如诗经以四音节为主)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催生了大批耳熟能详的成语。《汉语成语考释词典》中有60%左右的成语源自诗歌,如“天作之合”出自《诗经》中的“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壮志未酬”来源于唐代李频的《春日归思》“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石破天惊”最早出现在唐代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量词是汉语区别于印欧语系的一大特色,在汉语语法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量词有很多就是从诗词韵文中产生的。如《汉语大字典》提到,“簇”的量词用法来源于白居易的《题卢秘书夏日新裁竹二十韵》诗中,“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点”的量词用法始见于苏轼的《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此外,介词的发展也可以在诗词韵文中找到端倪。据考察,“打”的介词用法最早出现在宋代辛弃疾的词中,“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

  在诗歌中,句法层面的创新现象也层出不穷,诗歌为很多句法现象的产生提供了绝佳的语言环境。

  如紧缩句是汉语的一大特色,指分句间经过语音紧凑和词语缩减,而形成没有语音停顿的特殊复句,如“天一黑就下班回家”是由“只要天一黑,就下班回家”这个一般复句紧缩而成的。诗歌对紧缩句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蒋绍愚在《唐诗语言》中说,在散文中由两个分句构成一个复句,往往用一些关联词语来表示分句间的关系,而在唐诗,特别是近体诗中,这些关联词一般省略不用而造成紧缩句的大量出现。

  例如,近体诗“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严恽《落花》)”中的“问花花不语”,就是由“我问花,但是花却不语”省略关键词和停顿而形成的紧缩句。紧缩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也可见到,如一则体育新闻标题“赢球不可怕!缺谁谁尴尬”,其中的“缺谁谁尴尬”就是受诗歌韵律的影响而省略了关联词“无论……都”。

  诗歌不仅给人们带来艺术的享受,还在语言层面给汉语的创新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源泉。诗歌犹如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言宝藏,值得我们不断开垦和深挖。

  (作者:张力,系郑州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编:燕帅、刘颖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云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云台》主演谈如何解锁历史人物
  • 王千源:别丢掉,对表演的热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