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頻道首頁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這樣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我們的文化自信,不僅源自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悠久歷史,更源自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產生的一切優秀文藝作品,以及創作這些作品的德藝雙馨的文化大家。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懷揣對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敬畏之心,人民網推出融媒體文藝欄目《見証人丨致敬改革開放40年·文化大家講述親歷》,邀請改革開放40年以來當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藝術大家,分享其求藝之路的藝術探索與思想感悟,呈上對改革開放40年文藝發展最具詩意的表達,通過有情感、有溫度、有底蘊的人物呈現,彰顯藝術作品的時代之美、信仰之美、崇高之美。

專訪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一人一桌一折扇 萬語千言四十年

 
  “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工農紅軍……”劉蘭芳在介紹她新近創作的長書《彭大將軍》時,即興表演了其中一小段。短短幾句台詞,便讓記者聽得入了神。劉蘭芳聲韻中透出的那股鏗鏘抑揚之美一如往昔,仿佛回到了四十年前,那個通過無線電將《岳飛傳》傳播到千家萬戶的年代。
 
  從四十年前風靡全國的《岳飛傳》,到如今的“道德模范故事匯”巡回演出,劉蘭芳攜其評書表演與改革開放一同前行。萬語千言中,“話說……”的是膾炙人口的人物故事,推崇的是代代相傳的民族精神。[更多]

16歲那年,我跑到茶社去聽《岳飛傳》,說書的先生是當時鞍山市曲藝團書曲隊隊長楊呈田。楊隊長看我聽得認真,就把我招到了鞍山曲藝團。到了鞍山,楊隊長在給我上課時,教的就是《岳飛傳》。之后又經歷三年學習,我登台演出還是《岳飛傳》,這是我的“底活”,也是給我“開蒙”的評書。

1972年,我在電台錄革命故事的時候,有同志希望我能錄一部傳統長書,我就想到了《岳飛傳》,但當時我創作的《岳飛傳》的手稿已經被當成是“四舊”砸了。后來,有人在圖書館的廢墟裡找到了錢彩的《精忠說岳》並將其贈給了我,我便以此為藍本,根據回憶把1979年的那版《岳飛傳》創作出來了。

回想起來那段時間確實不容易,要寫好評書必須字斟句酌、反復修改,有時候對作品不滿意,氣得直哭,甚至撕了重寫。其實各行各業都一樣,想要有成績絕非一日之功,必須要傾注心血。

《岳飛傳》大受歡迎之后,評書在上百種曲藝形式中脫穎而出,全國各地形成了說書熱聽書熱。出版業的勃興又進一步推動了評書的發展,讓評書越來越受到老百姓的喜愛——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改革開放。沒有這40年的改革開放,絕對沒有我們評書的今天。

作為一名說書人,隻要能拿出好的作品,就能獲得很多演出機會,因為熱愛評書的人仍有很多。但現代人的休閑娛樂方式多了,手機一拿,席地一坐,全世界的新聞盡收眼底。讓人們放下手機,犧牲兩個小時聽你講評書,如果他聽完后認為這兩個小時過得值,那就是成功了。

練好手眼身法步,融合時代元素,這門語言藝術才能真正說到老百姓的心坎兒裡。在人民群眾當中扎根,這樣才能夠有生氣,才能夠將文化藝術發揚光大。

我舍不得觀眾,觀眾的熱情依舊激勵著我前行。我歲數大了,每次演出結束都搞到非常疲累。但我隻要一站上舞台,觀眾的掌聲、笑聲就鼓舞著我,讓我覺得自己還年輕。不管台下是幾千人或者是幾萬人,觀眾的掌聲就是給我的最高獎賞。隻要身體允許,我就還想繼續為大家表演。

我會繼續研究評書的藝術和它的精華,把評書傳承下去,通過評書給世人、給社會做更多的貢獻。我們要適應年輕人的需求,讓他們理解並喜歡我們的傳統藝術,這樣才能讓傳統的民間藝術煥發青春。無論是80后、90后,甚至00后,他們喜歡的網絡語言,我們也會選擇性地用一些。好比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今天的語言更適合今天的觀眾。

在此我也借人民網這一平台向社會呼吁,希望更多的人能關注評書、熱愛評書,讓評書這門古老的民間曲藝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光彩。

“連日的大雨為京城洗去了夏的酷熱。就在這樣一個涼爽的夏日午后,我們來到了位於北三環中路的中國文聯宿舍——一棟九十年代的塔樓,探訪著名評書藝術家劉蘭芳。

剛出電梯我們正愁找不到呢,遠遠望去,樓道裡有扇門已半開著,走近一看,門上貼著個用毛筆寫的“劉”字,剛一敲門,劉蘭芳的老伴王印權先生已出來迎接。

劉老師的家不大,卻十分溫馨。一張布藝沙發,素雅而文藝﹔幾盆綠植自帶清香,開得正好﹔兩張靠牆放置的書桌,上面堆滿了各種書籍和修改的手稿﹔客廳裡挂著的幾張珍貴照片向來訪者述說這位評書大家的輝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