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具有近百年歷史、頗具建筑特色的近代祠堂,卻因年久失修、人為破壞等原因,淪為一座幾近廢棄的倉庫。昨天,上海灘網友“周易”向記者反映,位於嘉定江橋鎮的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沈家祠堂”狀況堪憂,屋檐缺失、牆壁裂縫、窗框斷裂……各種“疾病”困擾著這位“百歲老人”。相關部門表示,祠堂修葺已納入規劃。
外牆斑駁門窗破敗
下午,記者來到位於嘉定區金園一路金園八路附近的“沈家祠堂”。此時,盡管牆角四處雜草叢生,牆面裂縫達一指多寬,但記者在虯江河旁觀望,依舊能感受到它昔日的霸氣和輝煌。走近看,祠堂外牆面已斑駁,被人用涂料刷上了各種小廣告,角落裡還有焚燒枯草的跡象(見圖 左妍攝)。
繞到祠堂正門,屋檐瓦片缺失嚴重,有的已搖搖欲墜,若不是正門前?亮的“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銘牌,恐怕很難將這個破舊的建筑和它“尊貴”的身份聯系起來。
走進祠堂,印入眼帘的仍是破敗:門框窗框全部損壞、走廊欄杆斷裂,地面坑窪,每間堂屋裡都堆放著垃圾和廢棄物,看起來已經很多年未清理了。
人為破壞雪上加霜
就在記者採訪時,一名身著藍色工作服的男子開著電瓶車進來,將車停在回廊內。男子告訴記者,此處已經廢棄多時,隔壁機械廠便將祠堂用作倉庫,平時堆放一些零件雜物。
記者發現,男子所說的機械廠與祠堂距離不足10米,其實就是一個加工車間。那些齒輪、廢鐵等物品統統堆在祠堂裡。為了防止外人進入,甚至有人在祠堂的門口裝上了藍色的卷帘門。長期生產作業加重了祠堂的“負擔”,整座祠堂幾乎沒有一處完好的地方。
記者在祠堂周圍繞了一圈,找到一名熟知祠堂的當地人陳老伯。陳老伯今年76歲,在附近一廠區看門。他說,沈家祠堂是整個虯江村的驕傲,在當地無人不知,而他更見証了祠堂的興衰史。這座祠堂於民國五年(1916年)建成。1951年,一所小學遷入祠堂。上世紀80年代,小學搬離,此后長期空關,直到幾年前成了一家機械設備廠的“免費倉庫”。
言談中,陳老伯的眼神中充滿落寞。
納入修葺保護規劃
帶著疑問,記者咨詢了嘉定區博物館地文部的相關負責人金主任。在她提供的一份長達13頁的祠堂相關情況介紹中,記者發現,沈家祠堂是嘉定現存唯一一處中西合璧式磚混結構的近現代典型風格建筑,具有很高的人文歷史和建筑藝術研究價值。
“前幾年發現它的時候立即就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現已是區級文保單位,修葺保護刻不容緩。”說起祠堂的百孔千瘡,金主任有些遺憾和心疼,“嘉定的文物是屬地化管理,其實江橋鎮一直都想把祠堂修葺好。”據她介紹,江橋鎮已遞交相關修葺規劃,除了要切斷東面工廠和祠堂之間的通道外,還要使用專項維修資金對其修舊如舊,讓其很好地保留原汁原味,“希望未來還能建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據悉,修繕計劃將於明年初啟動,目前最需要做的是盡快將祠堂與周圍建筑隔離,避免其受到更多破壞。
(左妍)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