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容閎
在一百多年前,清政府對於歸國留學生幾乎是“包分配”的。
第一個從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容閎,學成回國后,先在上海擔任海關翻譯,但他沒干幾天就不想干了,海關以為他是嫌錢少,許諾給他加薪至每個月200兩銀子。
其實容閎是厭惡海關太腐敗,所以還是跳槽到了外企英國寶順公司。此后,他輾轉到了曾國藩的麾下,跟隨曾國藩、李鴻章辦洋務,籌劃送學童赴美國留學、擔任駐美國副使,在清朝官場摸爬滾打。
其實,清朝派遣第一批留學生出國的規劃中,就設想了留學生回國后的就業問題。1871年9月,曾國藩、李鴻章寫給朝廷的奏折中說:“(留美學生)計回華之日……正可及時報效……可冀成有用之材。”
並且,在擬訂的《幼童赴泰西肄業章程十二條》第三條中明確寫道:“十五年后,每年回華三十名,由駐洋委員臚列各人所長,聽候派用,分別奏賞頂戴、官階、差事。”
雖然這批留美學生后來都沒有學滿十五年,但可見政府對於官派留學生回國的就業是做好了計劃的,而且都是進入公務員序列,此后相當長一個時期,晚清形成了官派留學生回國進入官場的模式。
1872年第一批去美國的30名留學生中,包括了梁敦彥、詹天佑。梁敦彥后曾任袁世凱政權外務大臣,詹天佑更是對中國近代鐵路事業貢獻巨大,被稱為“中國鐵路之父”。
同時,清政府還派留學生到歐洲諸國學習軍事科學技術。1877年至1897年,清政府先后派遣了八十多名學生留學歐洲,這些留學生回國后先后進入了軍隊,如晚清北洋艦隊的主要將領劉步蟾、林泰曾、鄧世昌、林永升等都是留歐學生。
他們因是特別引進人才,無須參加常規的“留學生考試”直接成了官員。
清朝晚期急需懂外語的外交人員,於是鼓勵學生到外國留學,並且,還系統地為留學生設計了就業規劃。1901年清政府發出的變法詔令中,張之洞等人提出“變法”三折,其中就有一條:獎勵留學。
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鼓勵游學畢業生章程》,規定視留學生學習情況給以獎勵,以在日本留學生為例:
在普通中學堂5年畢業得優秀文憑者,給拔貢出身,分別錄用﹔在日本文部省直轄高等各學堂暨程度相等之各項實業學堂3年畢業得優等文憑者,給舉人出身,分別錄用﹔在大學堂專學某一科或數科畢業后,給進士出身,分別錄用﹔在日本國家大學堂畢業者,給翰林出身。
這一獎勵辦法公布,刺激了晚清留學熱潮。1905年,清政府正式廢除科舉制,出國留學便成了入仕途、博前程的最佳途徑,留學生如過江之鯽。
1908年之后,清朝的海陸軍隊中很多都是從日本回國的留學生,他們被清朝皇族收納重用。而值得注意的是,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的主要骨干如黃興、宋教仁、胡漢民等也都曾是留日學生。
留日學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蔣百裡。1901年,蔣百裡東渡日本留學。1905年,他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科第三期畢業,而且得了當期畢業生第一名,獲得日本天皇的賜刀,這讓日本軍界耿耿於懷。
1906年,留學回國的蔣百裡立即被清朝東三省總督趙爾巽看中,聘為東北新軍督練公所總參議,籌建新軍。趙對於蔣百裡的評語是“特異人才,可以大用”。
同年,蔣百裡再留學德國,1910年回國后任京都禁衛軍管帶,在沈陽“以二品頂戴任用”,這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這一年,蔣百裡28歲。
1938年8月,蔣百裡代理此前一直由蔣介石親自兼任的陸軍大學校長這一重要職務。1937年9月,蔣百裡曾以蔣介石特使身份出訪意、德等國,回國后發表文章,斷定在中日戰爭中,日本必敗,中國必勝。
他編著的《國防論》中有這樣的雋語:“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清朝末年,國內朝野上下大談憲政改革,對於西方的各類知識十分熱衷,回國留學生,無論是官派的還是自費的,就業不是難事,如果不挑三揀四的話,都能捧個飯碗。
無可諱言的是,晚清留學生對於中國近代史產生了不可小覷的影響。
李曉巧
(來源: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