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緣何一片千金 千年沉香:冷看熱收藏(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沉香緣何一片千金 千年沉香:冷看熱收藏(圖)

2012年11月17日09:55    來源:中國文化報    手機看新聞

蘭花筆架(清)

海南黃奇楠

  11月15日,“2012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在中國“莞香”發源地——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開幕。在此之后,“首屆中國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暨沉香文化論壇”將於11月25日在北京舉辦。

  近年來,沉香高價卻仍舊大受追捧,沉香價值何在?誰在收藏沉香?如何收藏沉香?沉香收藏是否過熱?日前,記者有緣在璽園文化園中的會心閣,與沉香收藏家張曉武及其會心閣主人李慧琳品茶論香,一探沉香收藏究竟。

  三世修得沉香緣

  1989年,從部隊轉業之后,張曉武來到海南島,成為一位從北到南的闖海人,機緣巧合,他通過一位中醫結識了沉香,開啟了和沉香的不解之緣以及20多年的尋香之旅。上世紀90年代,到海南的商人看重的是這裡的黃花梨、紫檀等珍貴木材,張曉武卻對這裡的沉香情有獨鐘,他一直與各種類型的沉香打交道。

  張曉武介紹,沉香生於朽木,而終成不腐之木,是受創后木質心及根節中樹脂滲漏到傷口處,經真菌感染后,在受創傷口處濃縮結晶,有人用“經磨難、結疤痕、凝馨香”來形容沉香的成型過程。他說:“緯度在18度至20度的地區都產沉香,包括中國的莞香、惠安(越南)香和新洲香,每種香都有不同級別的產品,我最喜歡被稱為瓊脂天香的海南沉香。”

  張曉武在海南各地翻山越嶺,到具有悠久香文化的黎族村寨向當地村民學習,了解他們尋香採香的經歷,認識不同的香。他說:“採香人艱辛跋涉在瘴氣彌漫的深山密林,一片薄如蟬翼的沉香,需用命去搏。大自然的賜予,並非慷慨而無盡,這就是沉香珍貴的本質。”在這裡,張曉武有幸發現了一塊軟絲紫奇楠,似木非木,油光覆蓋、形似蜜蠟,堪稱香中極品,但擁有這塊奇楠的主人不肯相讓,至此之后,張曉武不遠千裡,每年都上門拜訪,多年之后,主人才忍痛割愛,出讓這塊珍稀的奇楠。

  自此之后,張曉武就對沉香中的極品——奇楠愛不釋手。奇楠,又名迦南,是沉香中最稀有珍貴的品種,其油脂如蜜蠟般晶瑩剔透,氣味特殊,歷經數載風雨之后,方得瓊脂一片,可遇而不可求。海南奇楠更享有“似木非木,似脂非脂,觀之如硬木,敲之如金石,本質如凝脂,削之如軟木,碎末如油膏,聞之如天香”之美譽。現在,張曉武收藏了各種各樣的奇楠:白奇、黃奇、紫奇、黑奇、蟻奇……張曉武對沉香痴迷成性,手不離香,言必談香,被圈內人視為沉香收藏界的泰斗級人物。張曉武也將自己的別名取名為瓊脂天香。張曉武表示:“沉香資源稀缺珍貴,但收藏沉香有一個原則:隻收藏老香,不收藏新香,不能助長盜砍盜伐沉香樹的現象。”

  張曉武在沉香收藏圈人緣極好,李慧琳與張曉武機緣巧合,成為其傳授香知識、傳播香文化的會心閣主人。李慧琳曾周游盛產沉香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她介紹,中國沉香收藏歷史久遠,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漢,盛行始於宋代,因材料珍稀、身價貴重而被列入貢品清單,位列“沉檀龍麝”四香之首,被譽為香中之王。

  李慧琳介紹,隨著人們視野的開闊,加上我國台灣和香港地區的名人效應,各種香席日漸增多,文化氣息濃郁的沉香成為收藏新寵,這與其本身具有悠久歷史和多樣功能密不可分。

  沉香緣何一片千金

  沉香之所以備受追捧,首先在於其與中國傳統醫學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具有很好的藥用功能。據《本草綱目》記載:“沉香,去惡氣、清人神、理諸氣調中、補五臟、止喘化痰、暖胃溫脾、通氣定痛……”李慧琳的丈夫家世代行醫,他也尤為關注沉香的藥用價值,據他介紹,沉香屬於名貴中藥,尤其是沉香中的極品奇楠,有極高的藥用價值,能提神醒腦、行氣、止痛、平喘,對精神抑郁的胸悶、胃絞痛、心絞痛等都有效果。

  李慧琳介紹,沉香還有一大功用就是在佛教界的用途,“沉香一向被視為宗教禮供的上上品,是五教共享的最高供品,被譽為‘通三界’的神品。”據了解,陝西法門寺地宮在出土佛骨舍利、秘色瓷的同時,也出土了重達5斤的沉香山。在佛教中,對佛菩薩的供養,或是說法的比喻中,經常都可以看到對香的描繪。

  對於收藏級別的沉香而言,若是上等沉香材質,加上大師的精湛雕琢,自然能成為傳世之作。台北故宮博物院內就藏有一些珍惜的明清時期的沉香筆筒、奇楠擺件、沉香木手珠,其中,最為珍貴的當屬一件名為“雕沉香木香山九老”的作品。全器選用一整塊香木雕刻而成,以“香山九老”為內容,上有清高宗御題詩文,左側下方陰刻楷款:“乾隆辛酉年,小臣楊維佔恭制。”楊維佔是供職於清內務府造辦處的著名工匠,這件沉香制品曾被列入乾清宮頭等作品。

  張曉武表示,收藏級的沉香一般包括原料和雕刻擺件,沉香雕刻一般是用沉香還未結香的木材所制,很少有用成型的沉香雕刻的大件作品,和沉香原材料的價值不能相提並論。明清時期的雕刻是以沉香木雕刻的藝術性和工藝性為主,大件沉香雕刻品十分罕見,市場上多是一些制作精良的小件。他表示:“沉香雕刻和其他雕刻不一樣,材質第一、雕工第二,需因材賦形、神形兼備,雕工則屬於畫龍點睛。”

  千年沉香:冷看熱收藏

  “我國香文化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鼎盛時期是宋代、明代及清早期。”張曉武介紹。沉香背后承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已逐漸形成一種“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焚香品香是文人雅士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煎茶、插花、挂畫一起被稱為文人“四事”,是一種結合財富和修養的文化生活方式。在宋徽宗趙佶的《聽琴圖》中,畫中撫琴者身邊的香幾上就置有一隻香爐。

  北宋詩人陸游就在《夏日雜題》中,曾以“午夢初回理舊琴,竹爐重炷海南沉”來表達自己對海南沉香的喜愛。蘇東坡被貶海南,曾寫下不少與沉香有關的詩句,如:“壁立孤峰倚硯長,共疑沉水得頑蒼。”

  然而,至清中期以來,由於貧窮、戰亂和西方文化的沖擊,士大夫文化缺失,香農們為了躲避索香官吏的盤剝,砍掉香樹、燒毀香林,原材料的稀缺導致中國香文化式微,直至失傳。

  在中國斷層100多年的香文化一度淡出人們的視線,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則傳承發揚了中國古代的品香文化。80年代末,沉香逐漸走進大家的視野,發源於中國的香文化重新為人認知並逐漸走向復興。2005年之后,我國沉香收藏市場回暖,沉香的市場需求日益凸顯。2010年之后,沉香價格迅速上漲,玩香的群體驟增,出現了各種沉香協會,沉香以其修身養性的文化特征和潛力巨大的升值空間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收藏投資的新熱點。很多商家表示,現在的頂級沉香不怕沒人買,就怕沒貨賣。

  在沉香收藏日漸火熱的同時,張曉武希望更多的人關注沉香,重新了解傳統的香文化,推廣傳統文化,而不是將沉香神秘化,作為炒作牟利的對象。他計劃將來建一座沉香博物館,把自己收藏的沉香珍品在博物館中展示,他說:“這些都是瀕危稀缺的資源,將這些沉香流傳給后人,是一件功德事。”

(來源:中國文化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