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考証發現:建文帝長子朱文奎疑似落籍永州--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專家考証發現:建文帝長子朱文奎疑似落籍永州

2012年11月27日13:36    來源:湖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10月31日,本報以“建文帝蹤跡永州有新証”為題,報道了省文物局退休專家謝武經和一批研究人員經過幾年的調查考証,在永州發現了大量與建文帝有關的遺跡、遺物、碑刻及歷史文獻資料。在考証過程中,他們還發現了建文帝之子朱文奎流落到永州的蛛絲馬跡。

  史家村輩分排列突變成謎

  史書記載,建文帝逃出南京時分為兩路,一路9人隨建文帝從鬼門出,另一路包括皇太子朱文奎共14人從水關御溝出。《太祖實錄》中說:皇太子“燕師入,七歲矣,莫知所終”。皇太子朱文奎到底去哪了?不少研究認為,朱文奎逃出南京后在廖平等護衛下去了襄陽,后不知所終。

  1993年,新田縣石羊鎮的史家村在重修《史氏族譜》時,出現了一系列奇怪的現象。首先,老族譜的《忠孝節義錄》竟有浙江嘉興人史彬的詳細生平介紹,特別是史彬與建文帝關系的詳細介紹。出生於史家村的新田縣中學語文教師史世冬說,這讓史氏族人頗為意外。

  其次,史惠通定居史家村后,其后代的輩分排列發生重大變化。與史家村同宗的永興、寧遠等地的史氏,輩分排列為“師水彌之卿,孫公可必士,本立自元孝,起宗在節義”。唯有史惠通這支史氏,從他的兒輩開始,輩分排列改為“應瑞經記,光明正大,彌顯道德,永世榮昌”。這種變化,正好在明永樂年間。謝武經認為,這無異於宣稱從史惠通開始,該系的血統發生了根本變化。

  族譜中關於浙江嘉興人史彬的記載、史惠通定居史家村后的輩分變化與“燕師入”南京,是否有著內在聯系,有待解謎。

  永樂年間史惠通頻繁遷徙

  據《史氏族譜》記載,史惠通生於明洪武二十八年(比朱文奎大一歲),出生時父親史必情已經46歲,母親李氏40歲。史必情夫婦結婚20多年沒有生育,在40多歲時突然生子,頗為蹊蹺。

  族譜還記載,明永樂年間,史惠通頻繁遷徙。從永興平樂遷往存頭,繼而居胡碑下村,后遷寧遠何家山,又遷寧遠下墜鄉清水嶺,再徙新田田頭村,最后定居清水洞史家村。在謝武經看來,如此頻繁的遷徙,似有避難逃亡之嫌。

  另據寧遠縣何八四村的《何氏族譜》,其祖何源、何浩“洪武二十二年被佞叔廣初誤毀結交賊名陽膽,人財入官。至建文大赦,復業遠宗。”《何氏族譜》還記載,“為生計所迫,四方漂泊,遂與雷君四十六、四十九,蔣公八十三,黃公德禎,毛公子榮,史公惠通結為同氣,情同手足,不得已而相邀,離鄉背井徙居他鄉。”謝武經說,從記載可知,一是建文帝對何家有恩,二是何、雷、蔣、黃、毛一班人陪同史惠通四處遷徙。

  對聯碑文傳說等暗藏玄機

  距史家村2.5公裡有一座景仙寺,據縣志記載建於明永樂五年。該寺門首飾牛頭,且“仙”與“先”同音,謝武經懷疑可能與建文帝一道流亡的牛景先有某種關聯。在景仙寺,史家的女婿鄭尚中撰有一副對聯:“禪林種杏林以不生為生,生之以不生,誰識不生中具咸生造化﹔佛道兼醫道本無相作相,相亦本無相,自覺無相內有輔相玄功。”謝武經認為,聯中的“禪林種杏林”、“誰識不生中具咸生造化”等語含義深刻,暗藏玄機。

  鄭尚中在明萬歷年間還為史家撰寫了《燕翼貽謀記》的碑文,碑現今仍立於史家村祠堂。“燕翼貽謀”原指周武王謀及其孫而安撫其子,后泛指為后嗣作好打算。史家村支書史榮締告訴記者,史家村世代相傳“我們的祖公,是到這裡避難的”,后代隻把史惠通當祖公,從不給史必情掃墓。此外,史家村自古砌了9個龍形封土堆,現存4個。

  謝武經表示,同時出現如此多的蹊蹺,不能不讓人懷疑朱文奎流落到永州后被寄養入籍史家,換名史惠通,但還需進一步論証。

  記者 李國斌

(來源:湖南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