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抗戰題材的影視作品中,男主角歷經“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李雲龍”式的草莽英雄,再到近期風靡熒屏的“青春偶像范兒”熱血青年,即流行語中的“高富帥”。看來,當某個特定類型的英雄一旦受到歡迎,便會被迅速跟風,直至被挖掘殆盡,創作者們隻得再轉而尋求其他新類型。近兩年出現了抗戰劇和婆媳劇的混搭、和武俠劇的嫁接以及和偶像劇的融合。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如果突圍得好,便贏得話題、收視雙豐收﹔突圍得不好,便獲封“雷劇、神劇”的標簽。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產的一批優秀經典影片,有大部分是和抗日題材有關的,《小兵張嘎》、《地道戰》、《地雷戰》、《平原游擊隊》等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是近乎完美、少有瑕疵的“高大全”式人物。而當時影片中的鬼子形象也是標簽式的:黑色圓框眼鏡、鼻子下一撮圓胡子、腰間斜挎長刀、張口便是“八格牙魯、呦西呦西”﹔漢奸更是如此:中分頭、盒子槍、黑衣黑褲,還必須騎著自行車。這些角色無需開口,隻要一亮相,觀眾就能分辨忠奸。
而熒屏上的抗戰劇從《亮劍》起開始步入“草莽英雄、草根英雄”時代,《狼毒花》、《橋隆飆》、《我的兄弟叫順溜》、《中國地》等一批作品均是如此。劇中的男主角不再是濃眉大眼、面泛紅光、沒有兒女情長的完美鐵血英雄,而是一如李雲龍般有大智大勇的一面,但又有中國農民式的狡猾與狹隘的一面,為人桀驁不馴,對政治理論既不通曉也不感興趣,戰場指揮多來自實戰經驗,偶爾的不服從命令恰恰成為其有個性的體現。
這類英雄在幾年內之所以狂掃熒屏,是因為他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更加契合人性﹔英雄身上也有缺陷和瑕疵,會讓觀眾感到親和,“草根逆襲”戲碼的上演能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但后來反映“草莽英雄”的作品似乎都難超《亮劍》,“李雲龍”仍是此類人物最鮮明的代言人。
近兩年,婆媳劇、80后婚戀劇、抗戰劇成為熒屏三大主力,雖然同樣的題材可以有常說常新的故事,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新越來越難。抗戰劇同樣面臨如何突破的問題,畢竟“草莽英雄”在流行多年之后已不足以成為賣點。於是,有的與婆媳劇混搭引發關注,有的與武俠劇嫁接制造話題,而最近形成風潮的便是與偶像劇的融合共生,進入到“高富帥”抗日英雄集體爆發的時期。吳奇隆(《向著炮火前進》)、劉愷威(《戰火西北狼》)、王雷(《戰旗》)、周渝民(《彼岸1945》)等偶像派紛紛走上抗日戰場、加入抗日隊伍。面對熒屏上穿皮夾克、梳飛機頭、騎摩托車,一邊抗日一邊耍帥、賣萌的各路帥哥,有網友不禁高呼:“這年頭,長得不帥都不好意思出來抗日了。”
恰當此時,灰頭土臉、邋裡邋遢、土得掉渣兒的《民兵葛二蛋》探出頭來,走向“高富帥”抗日的另一個極端。這個角色與以往任何電視劇中的抗日英雄都不同,他有著中國舊式農民的淳朴與狡黠,又頗有些市井氣息,在看似各種不靠譜的舉動中,又能讓人感受到其單純而執著的信仰。而就全劇風格來說,繼《永不磨滅的番號》后,《民兵葛二蛋》有望再次將帶有喜劇風格的抗戰劇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無論是跟風“高富帥”戰場殺敵的潮流,還是另辟蹊徑市井小民的底層抗戰,說得通的故事和立得住的人物始終是一部劇集吸引眼球、獲得好評的根本,若隻注重用花哨的手段則無疑是舍本逐末,或許會博得一時的收視,但終究不會成為留存的經典。
晨報記者 馮遐
(來源:北京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