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琴人整理浙派《梧岡琴譜》 古琴十年復興路漫漫--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時效性強新聞)

愛琴人整理浙派《梧岡琴譜》 古琴十年復興路漫漫

2013年01月04日18:42    來源:中國新聞網    手機看新聞

  中新網杭州1月4日電(記者 趙曄嬌 實習生 王譯萱)電影《英雄》中,李連杰飾演的無名和甄子丹飾演的長空激戰正酣,仙風道骨的老琴師在旁彈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著名古琴演奏家、廣陵派傳人陳雷激端坐於“畫卷”之上,揚手撫琴....。.等等場景,讓古琴這一中國最古老的樂器深入人心。但是,在十年前,還有很多人指著古琴問,這是古箏嗎?這一情況直到古琴藝術被確定為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才逐漸改變。古琴發展的十年,也是中國傳統文化逐漸復興的十年。

  在浙派古琴的發源地——浙江省杭州市,記者見到了中國琴會副秘書長、常務理事、杭州太音琴社社長陳成渤。《英雄》中老琴師的飾演者徐匡華正是他的啟蒙恩師。

  “小時候,在廣播裡聽到古琴樂,覺得有一種很曠古很悠久的味道。”后來,一心求學的陳成渤憑著一則招生通知遇到了徐匡華,這時他才得知當年聽到的曲目是《流水》、《廣陵散》。

  徐匡華的父親是徐元白是蜚聲海內外的古琴大師,新浙派古琴的開創者。或許是那個年代社會上並沒有形成良好的古琴氛圍,已是浙江省音樂家協會西湖琴社社長的徐匡華收下了這名沒有任何基礎的徒弟。

  后來在2001年,學成的陳成渤創辦了全國較早的古琴館——太音琴社。開業一周,陳成渤每天接觸最多的問題:這是不是古箏?有點讓人哭笑不得,但這卻恰恰反映了大家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種缺失。

  這樣的情況並不單單出現在杭州。

  在全國范圍內,古琴還是陽春白雪之物,並沒有深入到下裡巴人中。不過,社會的冷遇並沒有沖淡古琴愛好者的音樂夢想。他們以書畫、古琴、茶道等為載體開辦雅集,到高校進行義務講座等等。

  這些雅集、講座活動也逐漸吸引了一批古琴愛好者,古琴一點一點在社會上打開局面。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2003年。這一年,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古琴,開始為人廣泛所知,並引起了人們日益濃厚的興趣,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愛琴學琴的熱潮。

  在這股熱潮的助推下,在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古琴館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北京中央商務區,一家面向都市白領的高端琴館“舒琴兮”開業,一些工作壓力大的白領來到這裡彈琴也舒緩壓力。

  斗轉星移,幾年過去了,古琴這一最為古老的樂器為更多的人所熱愛。

  2011年起,一年一屆的中國西湖琴會在杭州舉辦,琴會吸引數萬的古琴愛好者前往。古琴名家通過這樣一場盛會,挖掘古曲、傳播古琴技藝。

  親身感受到古琴的回暖,陳成渤決心整理出浙派古琴的《梧岡琴譜》,琴譜中共有27首古琴曲。目前,已經打譜完成了十首曲目。

  浙派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古琴流派,曾譜出輝煌和哀婉的斷章。它成形於南宋、興盛於元明,在明末清初“銷聲匿跡”之后,於解放初期又重新被古琴愛好者所認知。浙派古琴“質而不野,文而不史”,指法細膩,正被越來越多的名人名家所推崇。

  “希望古琴文化可以永遠流傳下去。”陳成渤感慨。

  古琴文化的傳承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愛琴人。記者注意到,學古琴的大多是成年人,這和其他樂器學習者越來越低齡化的情況截然不同。

  陳成渤說,古琴文化吸引人之處,還是在於它的博大精深,一首曲目背后一個故事。

  輕輕吟誦“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輕輕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此詩是作者王維送友人去關外服役,感到惜別而作。古曲《陽關三疊》的背后就是這則故事,曲調淳朴真切,富有韻味。

  古琴——是華夏最古老、最純粹的本土樂器,也是最具中國民族精神和審美情趣的傳統樂器。它亦稱瑤琴、綠綺、七弦琴,早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有四千余年。《詩經·周南·關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小雅·鹿鳴》中的“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就反映了它古老生動的內涵。

  近十年來,學古琴的人很多。它不僅需要學習技巧,更需要感悟古琴所帶來的歷史沉澱。古琴音色深沉,余音悠遠,極具東方文化特色。其音樂風格追求輕淡、平和,是儒道思想在音樂中體現的集大成者。而隨著歷史的滾滾車輪,這項古老文化也將被時代所銘記、傳承。(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