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組被稱為“舌尖上的京劇”的漫畫在網上走紅,創作者是一位80后戲迷,她用Q版漫畫將京劇人物和對應的美食“混搭”在一起“賣萌”,受到了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她在接受採訪時戲稱:“我這是在拆京劇的台,其實沒必要將京劇看得高高在上,它就是這麼可愛。”
網友一句話啟發創作思路
冬至這天,北方講究吃餃子,最新一組“舌尖上的京劇”作品《白袍餃子》出現在“胖不墩兒”的微博上。她畫了4個身著不同行頭的白袍(象征餃子皮的顏色)武生,正被下到鍋裡煮。“餃子餡挺硬,留神硌著牙(注:京劇裡的武生多是“硬茬”)。”
漫畫作者“胖不墩兒”姓石,29歲,是河北廊坊一名自由職業者。6月份,她信手畫了一幅京劇《穆珂寨》中孟良和焦贊被火燒的卡通形象,並開玩笑說“胡子都燒沒了,人變成了烤串”。一位網友評價說:“你這就是‘舌尖上的京劇’啊。”受此啟發,她開始沿著“京劇混搭美食”的思路進行創作。她自嘲是個“吃貨”,最愛各種面食。
目前,該系列作品已經創作了18組。穆桂英鑽進了盛有山楂的竹籃裡,因為她的“盔頭”上的絨球很像山楂﹔一襲紅衣的王昭君站在白雪中,被聯想成西紅柿拌白糖﹔一出《群英會》的戲被畫成了集合多種食材(指群英薈萃)的火鍋宴,諸葛亮正招呼著周瑜跳到碗裡去。
“胖不墩兒”說,她一般是根據人物的造型和顏色去尋找對應的小吃,一位網友在微博上“點名來碗湯圓”,湯圓是白色的,她故意用黑臉包拯搭配出一碗黑芝麻湯圓,包拯可憐兮兮的樣子與原型反差巨大,讓人忍俊不禁。
京劇院請她畫演出海報
“胖不墩兒”從小就是戲迷。念小學時,她喜歡聽評書,一次偶然在電視上看到京劇《鎖五龍》,發現戲中的程咬金等角色跟評書裡的人物是一致的,戲中的故事和精美的行頭深深地吸引了她,她馬上將部分興趣分給了京劇。
事實上,早在去年這個時候,“胖不墩兒”就在畫《說段京劇你聽嗎》系列漫畫,該系列主要採用講故事的風格,那時作品吸引的大多是戲迷網友,這次創作“舌尖版”,受眾范圍明顯擴大。她會在漫畫之外寫上人物特點、來自哪出戲等,盡量多介紹一些戲曲知識。
平時一有空,“胖不墩兒”就坐一個小時的車,跑去京津兩地聽戲。如今她的漫畫京劇也得到了行內的認可,天津京劇院曾請她給演出畫卡通版的海報,“聽說收效還不錯,吸引了很多年輕人”。“胖不墩兒”創作一組作品平均需要在電腦手繪板上畫五六個小時。她打算畫54組,“最起碼湊一副扑克牌,”她說,要讓“湯圓包拯”做牌裡的“小鬼”,“大鬼”還沒想好誰比包拯更能“壓場”,“曹操?不行,我得選一個正面形象。”
解放牛網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