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健央視"開講"引深思:敬業而知恥的職業精神可貴
前些時日看央視節目《開講啦》,著名表演藝術家、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李雪健講的一段話令我深思。他說他在上世紀80年代話劇《九一三事件》中飾演林彪、90年代電影《焦裕祿》中飾演焦裕祿時,都曾有為飾演好特定角色而在一個月之內突擊減肥20多斤的經歷,靠執著追求和艱辛努力贏得了觀眾認可與稱贊,可在自己成名后飾演電影《橫空出世》中馮石一角時,就沒有下決心再去減肥,盡管這部電影也在本世紀初獲得第二十屆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但現在每每想起來、特別是看到銀幕上自己略微發胖的形象時,就會產生一種“恥辱感”,認為是從藝生涯中的羞恥,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經有過的“浮躁”。講起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藝術家滿臉愧疚,令人為之動容。我在想,李雪健之所以能夠成為深受廣大觀眾喜愛的表演藝術家,與他因敬業而知恥的職業精神不無關系。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把知羞明恥作為修身的先決條件,把孔子所說的“行己有恥”作為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意思是說,對自己的行為,應該有羞恥的觀念。孟子也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視知恥為做人之根本,時時反省和檢點自己,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中,可讓我們見到這樣的知恥之心:“月慚諫紙二千張,歲愧俸錢三十萬”“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恥知足知止的形象躍然紙上。
一個人隻有對自己的行為時刻有羞恥心,才能保持頭腦清醒,自覺地反省自己的錯誤,檢點自己的行為,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行為中的失范之處。這或許就是清代學者王豫在《蕉窗日記》中所言“士不可一刻忘卻恥字”的真意。
高尚者富有知恥之心。許多功勛卓著的老一輩共產黨員身上,有著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和原則,同時也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身經百戰的彭老總看到群眾自發地舉著他的畫像游行,當場讓工作人員撕下來毀掉。
自尊者方能知恥。近日,“八一”廠老藝術家田華在暢談學習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時說道,這麼多年來,自己從來不做商業性廣告,是因為演了一輩子“正面人物”,如果為了幾個錢去到處做廣告,就玷污了“黨的女兒”的形象與名聲。剛剛辭世的著名歌唱家王昆,也堅持義務為聲樂界培養人才,從不收取什麼“拜師費”。這些老藝術家身上體現出的“戲比天大、德如地厚”的高尚品德,既是對自己所從事事業的尊重,更是對自己人格人品的尊重。因此,她們也永葆了藝術青春,在舞台上留下了純正照人的藝術形象,深受廣大觀眾的擁戴。
毋庸諱言,這些年來,無論是在政界還是藝術界,都有一些缺乏知恥之心的人。有的黨員領導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權力,就把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黨性原則、法規紀律等統統拋諸腦后,利令智昏、頤指氣使、狂妄自大,大搞以權謀私、化公為私那一套,濫用職權,瘋狂斂財,胡作非為,不僅喪失了共產黨人應有的品格,也喪失了為人處世應具備的基本道德和良知。有的所謂“名人”“大腕”,沾染了市儈作風,滿身銅臭氣,張口就談錢,登台就要價,“台上亮閃閃,台下亂糟糟”,完全忘記了藝術家前邊的“人民”二字,使演戲與做人成為完全割裂開來的“兩張皮”,既暴露出知恥之心的缺失,也大大削弱了藝術在傳播正能量上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如今將這些腐敗、丑惡現象清除掉,淨化政治生態和藝術生態,不僅是各界向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回歸,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的回歸。
知恥之心尤可貴。君不見,有人到身陷囹圄時,才“找回”知恥之心,著實晚矣!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2日 2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