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一年間,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貴州報京侗寨、雲南麗江束河古鎮、貴州久吉苗寨、雲南巍山古城拱辰樓等接連發生火災,以“火的教訓”警醒了我們:

古村接連遭火災引深思 傳統村落如何與我們共守鄉愁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15年01月15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傳統村落,如何與我們共守鄉愁(文化脈動)

  傳統村落的衰敗現狀令人擔憂:既有任憑雨打風吹去的沒落古村,也有一場場大火帶來的“天災人禍”,還有建設性破壞帶來的不可挽回的損失……那麼,要將“小橋流水人家”的古村活力留下來,將“曖曖遠人村,依依墟裡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傳統村落特色延續下去,究竟有何重大意義?面臨著怎樣的難度?又有哪些經驗?

  1月10日,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物保護重要論述精神,接受採訪時表示,傳統村落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文化遺產中非常珍貴的部分,要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既要做到該保的要保住保好,又充分考慮原住居民提升生活質量、改善居住條件的迫切訴求,讓原住居民留得住、過得好,努力破解“空殼村”問題和過度商業化傾向。

  傳統村落

  面臨嚴峻現實

  近日,文化部青聯委員蔣好書發起的鄉村文化保護與發展志願行動協會(RCR)主辦了第十二期鄉村文化沙龍,與會人員從不同角度就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等話題展開了分享和研討。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部副總經理郭穎謙曾考察了許多傳統村落,在她的印象中,浙江諸暨斯宅村給她觸動最大。“斯宅的建筑極其精美,古建筑裡磚雕、石雕、木雕到處可見,工藝高超又保存完好,讓人賞心悅目。”郭穎謙感嘆,這些建筑傳承著斯姓家族在漫長歷史變遷中的文化延續,是一部活著的家族史。

  比如,從私塾到民塾,再到新式學堂,這裡保存有見証教育發展的建筑原貌,這種一脈相承的尊師重教傳統讓郭穎謙感到震撼。“斯家祖宗特別重視教育,外出經商賺回來的錢一心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孩子讀書不收一分錢,還給孩子家裡分糧食、給獎勵”,郭穎謙說,這在斯宅中是有跡可循的,包括斯家的私塾“筆鋒書屋”,將教育對象擴大到非斯姓孩子的民塾“華國公別墅”,以及后來建立的新式學堂——“斯民小學”。

  然而,當地人卻表示,現在尊師重教的傳統不像以前那麼濃厚了。而對於傳統建筑的保護,郭穎謙說,景區的管理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如何科學保護、兼顧發展,“景區百感交集,卻沒有理得順的頭緒。”

  而中國傳統村落千村千樣,許多志願者表示了擔憂,“去了很多村子,每個村的情況各異,它們保護和發展的路徑大相徑庭,難以有一致的執行辦法。”攝影愛好者錢知洋講道,他在考察過程中,看到很多人在身體力行、各盡所能去保護村落文化,“但他們都不知道自己能做多少、能改變多少。那種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奉獻精神讓人感動,卻也實在讓人揪心。”

  數據顯示,2000年,中國自然村總數為363萬個,到了2010年銳減為271萬個,僅僅10年內減少90多萬個,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個村落。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組秘書李華東指出,傳統村落保護的現實十分復雜和嚴峻,比如有的村落發展滯后,人們出去打工,空心化導致村落衰敗﹔有的村落在交通便捷、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遭到了過度建設和開發的沖擊與破壞。

  保護與開發

  要達到平衡

  自從2012年住房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等部門發出通知、正式啟動傳統村落的調查以來,截至目前,在村落管理信息系統一共登錄了近1.5萬個村落信息,先后有3批共計2555個傳統村落經嚴格的推薦評審程序后列入了國家級保護名錄。國家文物局實施的首批51個國保省保集中成片中國傳統村落保護修繕工程和環境整治項目已經全面鋪開。

  然而,相當一部分地方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利用卻不夠科學合理,過度的旅游開發、濫用傳統資源、無文化追求的建設首當其沖,這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對傳統村落保護的熱情,卻在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效益與文化社會效益等問題上存在取舍失當。懷柔區琉璃廟鎮宣傳委員武獻梅表示,以當地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村落在經濟開發與文化保護的度的把握上,具體操作起來往往充滿疑問。

  傳統村落服務志願者田丹酷愛鄉村旅游,他談道,在目前的現實條件下,隻有給傳統村落注入經濟動力,才能使其自身有保護和發展的持續力。旅游開發如果方法得當,既能向旅游者展示和傳播村落的多方面價值,又能增加經濟收入、改善村落的人居條件,“不但能避免村落空心化,更能守護其文化、延續其活力,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循環”。

  “但是,那些把傳統村落保護的意義僅僅聚焦在能夠開發利用帶來些許經濟收益的做法,是非常狹隘和短視的。”李華東強調,“我們保護和發展傳統村落,就是完整地保護並發揮傳統村落包括社會價值、文化價值、科學藝術價值和情感價值等在內的綜合價值,如果把旅游開發當作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主要甚至唯一出路,那是隻注意到了傳統村落的經濟價值,而經濟價值只是傳統村落全部價值中很小的甚至不是重要的部分”。

  當前的不少古鎮、古村被開發得商業氣息過於濃厚,有些甚至蓋住了文化的本體,完全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北京聯合大學的李揚認為,一年間,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貴州報京侗寨、雲南麗江束河古鎮、貴州久吉苗寨、雲南巍山古城拱辰樓等接連發生火災,更以“火的教訓”警醒了我們:商業開發一定要有限度、有敬畏之心,控制開發密度,規范用火、用電、用油、用氣,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帶來的悲劇將是不可挽回的。

  保護和發展

  都是為了人

  對於城裡人來說,記載千年歷史文化的傳統村落充滿故事和神秘感,讓人向往,但對居住在古村中的百姓來說,採光、通風、排污、修繕等存在缺陷的建筑讓他們很想“逃離”,那麼,在傳統村落保護中該如何平衡這種矛盾?

  傳統村落保護的目的是為了人,發展的目的同樣也是為了人。李華東說,傳統村落產生衍化的兩大背景——小農經濟和封建制度早已不復存在,傳統建筑在許多方面已不適應今天的現實。“例如,攝影家們贊不絕口的傳統民居,如何能承載今天村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呢?我們必須尊重傳統村落中村民合理、健康的要求,讓村民能夠住得安全、住得舒適,享受現代文明所帶來的成果,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村民的要求就全部是合理、科學的嗎?當然不是。好的民居就是方盒子的樓房,貼上白瓷磚、裝上幾根“羅馬柱”嗎?當然也不是。李華東講道,我們尊重村民意願,就是切實改變過去自上而下、一刀切的做法,真正尊重村民的主體地位,與村民一起探討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法,並建立能夠發揮村民主觀能動性的機制。

  匯聚力量

  筑起新希望

  中國傳統村落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遺產類型,其保護與發展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文化行動,改變各自為政、整合多方力量,任重道遠。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組組長方明介紹,目前,通過大規模的調查、傳統村落名錄的建立、財政支持、專家駐村等具體行動,已經將原來零散的、局部性、部門性的保護活動逐步整合提升成為國家行動﹔也將原來各自為政的村庄建設、文物保護、非遺傳承、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逐步整合到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范疇。

  在傳統村落保護上,《中國國家地理》目前正在探索一條新路,郭穎謙介紹,他們正在打造“地道風物”平台。通過這個平台,他們將打破紙質傳播的單一形式,和央視一起做紀錄片,與優酷、愛奇藝合作進行視頻短片傳播,將傳統村落的文化內涵和現實狀況更清晰直觀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還將與阿裡巴巴合作,在其“大而全”的銷售平台上,挖掘傳統手工藝產品等“小而美”的文化屬性、藝術價值,打造一個全新的“地道風物”銷售平台,以產品傳遞文化、以文化吸引客戶,產生良性循環。

  通過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研究,體會人與自然、人與人的相處之道,對當代的城鄉建設也大有裨益。“比如安徽屯溪古鎮的小巷道路,不僅鋪砌細膩工整,設計也十分人性化:台階的踏步被細分為不同高度,分別適應一般人和老、幼、病、殘等特殊需求,急行人和漫步人也有分道,並設有坡道利於推車通行。”李華東說,若城鎮化能夠汲取和發揚這些良苦用心,則將極大地有助於社會的整體進步,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5日 18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