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讀鐘叔河《念樓學短》有感:經典之文與點睛之筆

喬志明
2015年01月19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經典之文與點睛之筆(品書札記)

  用了大半年的時間,讀了年已八旬的鐘叔河先生的《念樓學短》合集,該書由湖南美術出版社五年前出版,分為五冊,分別名為《逝者如斯》《桃李不言》《月下》《之乎者也》《勿相忘》。這套書,使我在閱讀中常常拍案叫絕,閱讀畢不禁躍躍欲試,難遏“一吐為快”之念。

  該書共收錄文章530篇,編為52組,精選的全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佳妙短文,涉獵的范圍十分寬泛,除了選自經史子集正統典籍外,還有許多選自散存流布的各類書籍,有筆記、隨筆、文論、詩話、游記、日記、書信等,內容涉及了歷史、文化、社會、經濟、官場、市井、家庭、朋友、民俗、風土、工藝、技術、風光、景致、人物、逸事、掌故、植物、藥材等。選文時間跨度從春秋直至民國,幾乎涵蓋了我國有文字相傳的全部歷史時段。時年屆99歲高齡的楊絳先生親自為這套書作了序。

  全書以所選文章為主旨,每篇分編四部分,分別為原文、注釋、今譯、點評或議論。原文冠名“學其短”,今譯冠名“念樓讀”,點評冠名“念樓曰”。鐘先生在序文中希望讀者不要將這套書簡單看作是“古文選本”或“古文今譯”,用他的話說,“念樓讀”是他“對古人文章的‘讀’法”,“念樓曰”是他“借題‘曰’上幾句”,“文責自負”。

  讀罷這套書,我認為有“一短三妙”的突出特征使其魅力四射。“一短”是所有的文字都簡短凝練,選文全部在百字以內,最短的隻有六個字,包括鐘先生的“讀”和“曰”也都在幾百字以內,堪稱“短文盡境”,與書名《念樓學短》無縫對接。對於有興趣書寫短文章者無疑是參照寶鑒。“三妙”一是選文妙。按照鐘先生確定的標准,首先是短文,其次必須是好文章,使量與質高度契合,所有文章哲理性、故事性、史料性、趣味性各有韻致,可讀性極強,成就了所選文章的經典性。多數的文章作者都是古來名人,但所選的往往不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而是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角度選取了他們流傳於世卻又並不廣為人知的文字,從而從不同側面彰顯了作者的性格、品行、才學、建樹,以使讀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了當時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等情況。也有不少文章的作者名不見經傳,無從查考,鐘先生注為“不詳”,但文章“短”而“好”,同樣入選。二是解讀妙。所謂“念樓讀”,我讀后的理解就是鐘先生對所選古文的獨特解讀,這種解讀是古文今譯、原文闡釋和白話文改寫的“三合一”。鐘先生在“念樓讀”中,不但將古文原意加以說明,而且對理解這篇古文需要的背景知識和其中的掌故用典都一一交代,並將自己的理解與體悟融入其中,從而使讀者在閱讀時感到通透明了,心領神會。特別是鐘先生憑借自己深厚的文史功底和精湛的文字駕馭能力,不拘泥於對原文的逐字今譯,使每一篇“念樓讀”都成為了一篇美的白話散文,與原文交相輝映,格外增色。三是點評議論妙。“念樓曰”是對原文在解讀基礎上的意義升華和現實觀照,往往聯系時事、時俗、時風、時政、時弊展開議論,或褒獎,或貶斥,溫文爾雅而又洞見迭出,為讀者獨辟了一條閱讀古文的蹊徑,獲益頗深。“一短三妙”使這套書實現了經典之文與點睛之筆的完美結合。

  我國自古以來即有選編和校注前人書文的傳統,歷代編選包括新中國成立以來編輯出版的各類文選汗牛充棟,不可勝數。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先進編輯排印技術的運用,匯編印制書籍與古代刻本相比,所需工夫有天壤之別,所以,大量印制精良、裝幀考究的大部頭“全書”層出不窮,幾乎堪比變魔術。但許多書除了請一些領導和名人擔任主編和作序外,書中沒有編者的思想觀點,甚至幾乎沒有編者寫的多少內容,並且在經典原文中出現了諸多低級的排校錯漏,出書目的全在謀求營銷賺錢上,將許多古代經典降格成了復制資料檔案。而古代編選文選,除了編者對文獻的融會貫通、點校考証外,刊刻也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現今保存流傳影響較大且具代表性的選集,如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文選》,是中國文學史上完整保存下來的第一部詩文選集。清康熙年間由浙江紹興人吳楚材、吳調侯叔侄編選,由吳楚材伯父吳興祚審定並作序的《古文觀止》,被長期作為學習中國古典散文的經典教科書。清乾隆年間一位名孫洙別號“蘅塘退士”的人所編《唐詩三百首》,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唐詩經典讀本。鐘先生的《念樓學短》,從短文、好文的角度選文,涉獵之廣,遴選之精,解讀之妙,議論之識,顯示了其淵博的古籍學識和謹嚴的治學態度,其中注釋、解讀與點評議論的書寫,佔到了全書篇幅四分之三以上,既需要扎實的知識儲備,又傾注了大量的心血。這是當下一部值得稱道的短文合集,我認為它必將與鐘先生早年編輯出版的《走向世界叢書》一樣傳世可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19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