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雲海探奇》獲好評 揭作者為何決定"探險大自然"

周玉冰
2015年01月20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歌頌生命的壯美(書人書事)

  圖為劉先平。

  劉先平是我國大自然文學的拓荒者。他在大自然中探險40年和從事大自然文學創作30多年的經歷,構建了豐富多彩的大自然文學的審美空間,他大力呼喚人與自然的和諧,這些在作家中是罕見的。他以歷經艱辛的跋涉和經得住時間考驗的作品,踐行了人生價值取向與審美追求的高度統一。

  1978年初夏,劉先平決定在停筆15年之后重新拿起筆來,開始大自然文學的探索。1980年初,他寫出了講述在野生動物世界探險的長篇小說《雲海探奇》,獲得評論界好評,《人民日報》以《開拓出一個新天地》為題,高度贊揚了此部作品以嶄新的主題、嶄新的生活、嶄新的人物,開拓了文學新的廣闊天地。同時,天津人民廣播電台進行了長篇連播。

  《雲海探奇》的主題是熱愛生命、保護自然、歌頌人與自然的和諧,寫的是動物學家來到紫雲考察,在兩位少年的幫助下,發現“野人”原來是尚未被科學家認識的短尾猴。該書描繪了瑰麗多彩的自然風光與神奇的野生動植物世界,對於大自然所遭受的破壞、野生動植物瀕臨滅絕表達了深深的惋惜。

  那到底是什麼喚起劉先平重新創作的激情呢?

  原來,在一次漫游中,他偶遇一支珍稀動物考察隊,隊員多是大學教師,彼此遭遇、年齡也相當,特別是在山野,很快就相互袒露胸懷。從此,他成了考察隊的編外隊員,走進了充滿造化、神奇的大自然。但是,他卻看到:森林被亂砍濫伐,光禿禿的山嶺上躺滿了腐爛的樹木,水土流失嚴重,野生動物失去家園。梅花鹿以前是山裡的特產,一到採茸季節就有四五支打鹿隊圍場放銃,可如今考察隊奔波幾年也見不到一隻,更別說黑麂、金錢豹、黑熊、白鷴了。山民們辛酸地說:“山禿了,水干了,地沖了,野獸沒了,再這樣下去,不保住林子,我們靠什麼生活?”這些話激起了他的憂傷。

  正是走進大自然的親眼所見,正是山民們的擔憂,正是大自然痛苦的呼喊,使劉先平決定重新拿起筆來。他立志要為野生動植物世界譜寫壯美的詩篇,激起人們對祖國、對大自然、對生命的熱愛。他決定首先是去認識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於是他離開考察基地,走向了大漠、冰川、大海,這一走,就是幾十年。

  在長期與大自然相融、相交的“傾訴”中,劉先平漸漸領悟到隻有建設好生態文明,人類才能持續發展。而要建設好生態文明,就必須有生態法律和生態道德來保障。法律是國家制定的強制執行的人的行為規則,而道德是關涉一個人的精神、修養、品質的行為規范,需要終生努力予以提升。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三維關系中,但幾千年來我們隻制定了調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法律和道德,直到生態危機降臨,我們才重視生態法律的制定,但生態道德卻仍然受到漠視。因此,制定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道德規范,以化解人與自然的矛盾,顯得緊迫和重要。

  因此,劉先平塑造了一批為自然保護事業而忍辱負重、不辭萬難的科學家形象,也重塑了一些獵人的形象——寫出了他們身上人性的回歸——例如打鹿隊隊長雷大爺在大自然的啟發下,成了自然的自覺保護者﹔偷獵大熊貓的查修,當看到大熊貓母親誓死保護孩子、英勇犧牲后,幡然悔悟﹔獵麝行家大楊,在目睹雌麝為雄麝擋槍子、雄麝在絕境中毀香跳崖的英勇之舉后,砸爛了獵槍,成了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這些人物形象都是在動物純真、偉大的愛面前受到了感動,恢復了人性之美的。

  劉先平幾十年來無論怎樣勞累,都堅持寫筆記,至今已積累了幾十本這樣的筆記。但他卻很少在考察歸來時寫作,他說,生活只是素材,往往需要沉澱、發酵,猶如釀酒,待到酒香——有了滿意的構思才動筆。即使是已寫就的作品,他也要修改數次,直到滿意為止。如他的開山之作《雲海探奇》,出版社已明確表示:隻要編輯做些技術性的處理就可出版了,但他還是跑到北京修改了數月。他學的是文學,但為了認識大自然,卻努力自學生物學、地理學,甚至是天體物理學……在走萬裡路中讀萬卷書,這使他的作品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閃耀著博物學的光芒。他說大家都痛恨殘次品,作家創作出的作品,考驗著他的責任感。正是這樣,他寫於二三十年前的作品至今仍不斷再版。

  雖然已70多歲了,劉先平仍然堅持在山野裡跋涉,仍然執著地進行著大自然文學的探索。


  《 人民日報 》( 2015年01月20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