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魯迅曾將雜文發揮到極致 揭秘雜文緣何受大眾喜愛

梅桑榆
2015年02月09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雜文與“正能量”(金台隨感·善行民族風)

  雜文這一體裁,屬於散文一類,古已有之,歷代文學大家的名篇佳構,至今仍被億萬人誦讀,並從中獲得啟迪。至上世紀30年代,雜文這一體裁,被魯迅等人發揮到極致,方另立門戶,獨以“雜文”稱之,而魯迅先生也因此受到國民的尊崇。然而,不知自何時起,雜文卻變得名聲不佳,被一些人稱作“發牢騷”“罵文”,許多作者因文惹禍,以致令人談“雜”色變。

  雜文之所以背負如此“惡名”,大概是因其體裁使然。從古至今,可以歸於雜文名下的文章,或是委婉含蓄地諷喻勸誡,或是慷慨激昂地指斥弊端,總之皆具有批評或批判性。而幽默諷刺、嬉笑怒罵,又是許多優秀雜文所具有的特點。若僅是涉及人生世態,或陳腐觀念,人們倒是可以讀后付之一笑﹔若是針砭時弊,抑或矛頭明顯有所指,就會有人為之動怒,為之生恨。這些動怒生恨者,有的找作者的麻煩,贈他一雙可以磨練腳掌的小鞋,或賜他一條冷板凳,讓他一直坐到光榮退休﹔有的則會立規設禁,令“匕首投槍”統統入庫,讀者能看到的,也就隻剩下浮皮撓痒的“老頭樂”。

  其實,從古至今,雜文雖為某些人所不喜,但卻一直是頗受大眾歡迎的文學樣式。其原因有二:

  若論“文藝為人民服務”,雜文這一體裁堪稱最為直接。它雖不像小說那樣,通過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展現廣闊的社會生活畫卷,也不像音樂、繪畫等藝術,帶給人美的享受和心靈的陶冶,但它可以對種種社會弊端、種種阻礙社會進步的陳腐觀念、黑暗勢力,給予深刻的揭示和有力的批判。優秀的雜文家,無不時時關心民瘼、傾聽民聲,具有滿腔“為人民鼓嚨胡”的熱忱,以及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盡管對於雜文家個體而言,他的聲音是微弱的,但作為一個群體,則如同由千百人共同上演的多聲部大合唱,具有振聾發聵的效果。而諸多雜文匯集起來,則可以對種種社會痼疾起到聚焦的作用,令人警醒,促人反思,同時可以“引起療救的注意”。不同時期的雜文匯集起來,則可以折射出時代的風雲變幻,反映出社會的變革。雜文不僅直接為人民服務,而且可以有助於執政者了解民情民意,為制定或修正某項政策提供種種參考,其功用不可小視。

  若論“傳遞正能量”,雜文更是當之無愧的文學體裁之一。人們通常認為,基調為謳歌一類的文藝作品才是傳遞正能量,才是“主旋律”,而雜文則著力於批判假惡丑,是在向讀者傳遞“負能量”。其實,歌頌與批判的作品之根本區別是,前者是以通過謳歌頌揚人與事,引導人們應該這麼做,后者是揭露批判錯誤的事物或丑惡現象,警示人們不應該這麼做。簡而言之,前者在發揮“榜樣的力量”,后者在發揮批判的功能。批判不是與歌頌唱對台戲,而是對歌頌所缺乏的功能,起到補充的作用。批評如鏡子,能使人照見自己臉上的污點而思洗滌。雜文正是這樣的一面鏡子,它可以助人識美丑,知善惡,使良知未泯者積極療病祛疾。有思想、有識見的雜文佳作,可以啟迪讀者,開啟民智,幫助人們提高對紛紜復雜的社會現象的分析判斷能力,以及對於真假美丑善惡的識別能力。這,難道不是傳遞正能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9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