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有兩面性:瑞獸與“羊禍”的雙重寓意
|
在中國古代文物中,有許多以羊為造型元素的藝術品。羊的造型常蘊含著古代游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深刻內涵,以及吉祥的象征意味,值得人們探索與品鑒。
游牧與農耕文明的交集載體
一隊金羊和銀羊,相向行進,頭上的大角向后彎曲,閃爍著金銀光澤的身軀肥腴壯美,分外富麗——這種裝飾華美的西戎貴族禮儀性木車的原大復制模型,正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秦與戎:秦文化與西戎文化十年考古成果展”中展出。同時展出的大角羊題材的黃金裝飾品,還有精巧的黃金帶飾——兩個吻部相接的大角羊頭,構成方形帶飾。也有的金帶飾選用了古代草原民族喜用的猛虎噬羊的圖案。
據研究者分析,這些黃金制品是秦人為西戎貴族制作的,顯示了秦與西戎文化的聯系,所選用的大角羊圖像則是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因素的影響。除甘肅外,新疆、寧夏、內蒙古等省區,都有先秦時期的草原文化文物出土,也常以大角羊為裝飾紋樣。所飾羊紋形貌寫實,造型生動,額頭寬厚,雙角粗壯有力,向后卷曲,神態倔強,充分顯示出游牧民族草原文化渾朴粗獷的藝術風格。其中一些以卷角羊首造型的金飾,還有猛虎噬羊的鎏金銅帶公式,直到漢代還很流行,在中原地區乃至嶺南地區的西漢墓中常有出土,如在廣州的南越王墓的主棺室裡,就出土有8片飾有兩相背向的大角羊頭紋圖像的杏形金葉,出土時分布在玉衣的頭套上。
不僅古代的草原文化文物常喜好裝飾以羊為原型的圖紋,農耕文化文物中也有大量以羊為原型的藝術品,因為當羊被馴化成家羊以后,便成為人們主要畜養的家畜。中華古代養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時期,至遲在仰韶文化時期的遺址中,已經發掘到人工飼養的山羊的遺骨。人工畜養的綿羊,可能由已經滅絕的赤羊或現在還存在的盤羊馴化而來。約在距今一萬年前的西亞地區,已經開始飼養綿羊,后傳入中國,大約在距今5600—5000年時,家養的綿羊出現在甘肅和青海一帶。史前的藝術家,通過觀察寫生,不斷創作出造型生動的陶羊塑像。其中最令人贊嘆的作品,出土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中,是一些小型陶塑,塑得小頭肥體,雙角下卷,形體特征突出,顯示出遠古陶藝的古朴風貌。
歷史邁入青銅時代以后,羊被列為“六畜”之一。在周朝,隆重的祭典中,羊是僅次於牛的祭品。當時必須按規定按級別進行祭祀:諸侯之祭,以牛排在諸牲之首,稱“太牢”﹔大夫之祭,以羊為諸牲之首,稱“少牢”﹔士之祭,牲豬,稱“饋食”。在大規模的祭祀活動中,同樣也是以牛為首,羊次之,豬再次之。在《周禮·夏官》記述的官職中,還有“羊人”,職責是“掌羊牲”。各地發現的周代祭祀遺址,常可以在祭祀坑中發現完整的羊骨,如對河南洛陽中州東路北的西周時期祭祀坑遺跡發掘中,以及再次對山西侯馬東周時期祭祀坑的發掘中,都可以看到當時是用整頭全羊進行祭祀,然后再埋於祭祀坑中的遺跡。在侯馬清理的44座埋有犧牲的祭祀坑中,以羊為牲的多達35座,其中有26座用的是全羊,羊的姿態呈蹲坐狀或側伏狀,昂首向上,四蹄捆扎在一起。
瑞獸與“羊禍”的雙重寓意
到了漢代,由於對“羊”字的釋義,人們進一步認為羊是代表“吉祥”的瑞獸。
據東漢許慎所著《說文》:“羊,祥也。”由於“羊”“祥”同義,“吉羊”即“吉祥”,所以那時人們習慣將“大吉羊”的吉語刻鑄在器物上,配以羊紋圖像,以求生活吉祥、事事如意。當時人們不僅生活中為求吉祥,會在日常使用的銅器上鑄刻“吉羊”銘文和羊形圖案,死后為求安詳,也會在建造墳墓時,將羊頭圖像安置在門額中央,如河南洛陽燒溝漢壁畫墓的墓門就塑有正視的羊頭,一雙大角左右下卷,構圖規整﹔羊頭下側繪神虎食女魃壁畫,用以求安詳和驅邪祟。
同時,羊也是家庭財富的象征。家庭越富裕,自然畜養的家畜家禽也就越多。漢代人事死如事生,為模擬生時家中畜養的羊,就在墓葬裡隨葬陶塑的羊模型。這種肖形的陶羊,在西漢和東漢時的墳墓中都有出土,一般人的墓裡放置的數量不多,但是在皇帝陵墓的從葬坑中,放置有成群的陶羊,如西漢景帝的陵墓——陽陵的一些從葬坑已經發掘,可以看到成群的陶羊,從形貌可以分出綿羊和山羊,而且各有雌雄之分,造型真實生動。有些漢魏時期的墓葬,不放置陶羊而是在壁畫中繪出牧羊的畫面,同樣是顯示墓主人擁有財富的象征。甘肅地區的魏晉時期磚墓中,就常繪有牧羊的圖像,因為都是畫在一塊磚的磚面上,畫幅很小,所以線條簡練,別具情趣,富有地域特色。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古人對羊的看法也不例外,並不完全將它視為吉祥和財富的象征,也有反面的說法。在歷代史書的《五行志》中不乏關於“羊禍”的記述,“志異小說”中常有“羊成精怪”禍害人的故事,也有“鬼變羊”的故事,見於《搜神記》:南陽宗定伯,年少時夜行逢鬼,鬼問定伯是誰?他騙鬼說:我亦鬼,於是人鬼同行。宗定伯問:鬼何所畏忌?鬼說:唯不喜人唾。在到達共同目的地宛市時,宗定伯捉住了鬼,無處可逃的鬼就地變成了一隻羊,於是宗定伯就把羊賣了,又擔心其變化,唾之。所以有傳說:“定伯賣鬼,得錢千五。”“鬼變羊”的故事后來演變成“不怕鬼”的故事。上世紀60年代,人民文學出版社曾出版《不怕鬼的故事》,宗定伯賣鬼的故事收入其中,用來激勵人們的斗志。
禮器與民藝的多樣表達
在中國古代,人們經常用羊的形象制作藝術品。
商周時期,人們常用羊的形貌制作青銅器,如肖形的青銅羊尊,其中有用雙羊背負起尊口的造型,最奇偉的當屬出土於湖南寧鄉、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四羊方尊”(見圖),它是商代銅尊中形體頗為碩大的一件,尊腹和圈足由四頭分向四方站立的羊合成,它們將臀部互相垂直地貼靠在一起,共同用背承托起渾厚的方形尊口,帶有卷曲大角的羊頭伸出尊腹,呈現出強烈的立體感,是具有感人魅力的青銅藝術珍品。但更多青銅器上的羊紋,裝飾意味濃郁,並常與夔龍、獸面等紋樣結合在一起,閃現著神奇的色彩。特別是一些神獸造型的西周銅器,獸頭上卻生有下彎的巨大羊角,說明它是以羊為原型而創造的,如陝西扶風庄白出土的“折觥”。
到了漢代,又流行以臥羊造型制作燈、酒樽等日用器物。著名的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的“銅羊尊燈”,正是最好的例子。四川的東漢畫像磚中,可以看到賣酒的店鋪幾上陳放著臥羊形的酒樽,還可以看到人們用獨輪車載著臥羊酒樽運酒的畫像。另一些漢代臥羊陶樽,還在羊前肢肩后加繪羽翼,表示是帶翼的神羊。肩附羽翼的臥羊造型,魏晉六朝時期仍然流行。江南盛產的青瓷器中,自孫吳、西晉直到東晉,常見臥羊造型的青瓷器,釉色瑩碧,形態生動,是青瓷藝術中的精品。
另有一些小巧的瓷塑玩具羊,造型更為引人喜愛。其中有的大羊還背負著一頭小羊,雖然現實生活中不會出現牝羊背負幼仔的事,但這類藝術品用了擬人的手法,所以別具情趣,引人入勝。小巧的瓷玩具羊,歷經唐宋諸代,經久不衰。河南三門峽市發掘過一座唐代的小女孩墓葬,出土了一組精巧的瓷玩具,其中就有一件憨態可掬的幼羊造型,極為生動可愛。
直到近代,羊一直是民間藝術喜用的題材之一,剪紙、泥塑都不乏成功的佳作,更以結合民間吉語“三陽開泰”而制作出變化多樣的三羊造型,流傳也最廣泛,是春節時人們裝飾居室常用的藝術品。
至遲在漢代,已經將十二時(十二辰)分別用世間禽獸(隻有辰是用想象出的龍)形貌來表示。東漢王充在《論衡·物勢篇》裡,清楚地記述了與十二時對應的獸,指明“未羊也”。在漢代流行的銅鏡背面的紋樣中,也常見十二時的圖像,都是寫實的獸形。到南北朝時期,如山西太原北齊婁睿墓壁畫所繪十二時也還是寫實的獸形。但是到了隋代,十二時的圖像開始發生變化,隋墓中隨葬的十二時俑,被塑造成人體獸首的形貌,常是身穿袍服的人身坐姿,只是頭部塑成獸首。唐代墓中的十二時俑,沿襲著隋墓的傳統,也是袍服獸首的造型,但是從坐姿改成直立的姿態。在這些獸首人形十二時像中,未羊的形貌,長角彎卷耳后,雙目前視,顯得比其他像更庄重得體。
中國傳統的農歷,以干支紀年,今年為乙未年,“未羊也”,正是羊年,所以也應預示著將是一個吉祥的年份。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15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