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當兩會遇上元宵節 代表委員熱議讓傳統文化火起來熱下去

本報記者 王 玨 鞏育華 袁 泉 張 文 時聖宇
2015年03月06日08:3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當兩會遇上元宵節(解碼會內會外)

 

  “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3月5日,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是今年全國人大會議開幕的日子。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和創造源泉,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保護和發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及特色村鎮等。這些關鍵詞,無不點出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當兩會遇上佳節,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的話題迅速升溫,在會內會外引發熱議。

  源

  傳統文化基因在生活中發酵

  元宵節前夕,政協文藝界別的討論會很“熱鬧”。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委員提出,在全球化的今天, 要加強傳統文化教育,讓年輕人重新認識傳統文化。這番話引起了中國曲協主席姜昆委員的興趣。姜昆委員一直關注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這已是他第三年帶來相關提案。對這份提案,更多的委員“七嘴八舌”、為他出謀劃策。

  “元宵節和重陽節應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樣能更好弘揚中華民族的民俗文化,豐富我們的精神文明,也是彰顯國民經濟發展、百姓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和讓全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兩會期間,重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張禮慧委員關於“元宵節、重陽節放假”的建議,也迅速成為熱門。不少人都對此表示了贊同和支持,成都市新津縣鄧雙學校教師高慧蘭說,元宵節隱含了傳統的孝道和家庭觀念,增加假日可以讓我們常回家看看、更好地享受中國人自己的節日。

  不僅是元宵、重陽,春節、中秋、清明等傳統節日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西安交通大學校長王樹國代表認為,傳統節日的受追捧源於民族文化傳統的復蘇。這是中國在經歷了經濟高速發展后,人們更加理智和冷靜地尋找社會發展真實價值的表現,說明了我們民族在文化追求上的覺醒。

  最近幾年,國家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都為傳統文化的復蘇加溫。從2014年到2016年,中央財政按平均每村300萬元的標准提供114億元補助資金支持傳統村落保護,國家專項補助非遺保護利用……

  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在一些代表委員看來,從傳統節日的受重視到非遺熱的興起,從博物館衍生品的熱賣到傳統文化類節目的熱播,都表明傳統文化正揚起風帆。

  析

  西風東進、過度商業化影響傳承

  傳統文化趨熱的同時,對它的誤讀也時有出現。某地曾以“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制作了一批街頭公益廣告,其中對“埋兒奉母”的宣傳引發了爭議﹔還有人用“三從四德”要求女性,也與現代精神格格不入。

  如何讓傳統文化的傳承既有溫度又有准度,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員的討論。

  四川省文聯副主席陳智林代表認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還不夠彰顯,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缺少准確的定位和真實的認識,這是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困境之一。”

  在中國檢驗檢疫學會會長魏傳忠委員看來,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傳統文化在上世紀出現過比較嚴重的斷裂,影響了延續。在文化學者王立群看來,西方文化的強勢進入,也影響了傳統文化的弘揚。“人們穿西服、吃洋餐,崇尚歐美生活方式,在現代社會中,傳統文化之美顯得式微。”

  在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中,門類不清、缺乏細分等問題已凸顯出來。湖北戲曲藝術劇院院長楊俊代表說,對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對其分門別類,弄清楚哪些是需要傳承的。“我們從事傳統文化事業的人應該拓展認識,了解當下、關照當下。隻有對時代、對群眾的需求有了深刻的認識,才能更好地發揚傳統文化。”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保護傳統文化,還存在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市場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問題。湖北南郡楹聯博物館館長陳錕就擔心,優秀的傳統文化僅僅停留在學者的書齋裡,並沒有走進大眾的生活中。甚至一些傳統文化變成了某些人的牟利手段。文化色彩變淡,商業氣氛過濃,這種情況令人擔憂。

  另外,還存在相關立法滯后、欠缺等問題。陳智林認為,促進傳統文化良性發展,對創作進行立法保護非常重要。“對創作的立法保護是從源頭保護。沒有好的創作,缺少基本扶持,傳統文化就不會有好作品。對傳統文化創新要有基本的制度扶持,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培植傳統文化發展的沃土。”

  解

  與現代結合,讓傳統文化重回生活

  如何讓傳統文化持續新起來,火起來,熱下去?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委員認為,要注重非遺工作,使傳統文化傳承與市場找到好的結合點,既不能束之高閣,也不應過度生產,使之成為大路貨。

  范迪安舉例,對傳統古村落應進行活態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意義不僅僅在於建筑特色,其中的人文底蘊、風俗民情也是寶貴的文化資源。“每個中國人的身體裡都流淌著傳統文化的血液,多管齊下,傳統文化之美也可以引導現代生活。”這一觀點得到了馮驥才的認同。他建議,把傳統村落和非遺保護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讓文化的主人自己創造文化。

  天津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王書平委員說,全國很多城鄉民俗傳統深厚,但目前還存在著政府扶持不夠、配套設施不完善、專業人才不足、缺乏深度開發規劃等問題。他建議,在傳統文化發展上需要創新管理機制,在有特色的地區,設立一個由相關政府機構參與的民俗文化保護和開發部門,將保護規劃和日常經營統一起來。

  在處理傳統文化和市場的關系上,四川省作協主席、巴金文學院院長阿來代表說,在傳統文化保護中,不能過分產業化、商品化,需要對優秀傳統文化精雕細琢,挖掘精髓,傳承優秀的文化基因。

  有學者認為,找到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新結合點,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必要途徑。不久前,福建一場“手藝新生”設計展讓不少人“腦洞大開”。“福剪”加上刻度、讓皮枕轉化為飾品、將大漆設計為手包、把陶器制成酒具……老與新結合,傳統與前沿配對,老手藝有了“青春派”。

  推進傳統文化與學校教育結合,也被一再呼吁。今年政協會議上,姜昆建議以傳統文化課程為核心,融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建立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人格教育”課程體系。“課程的普及不僅要為孩子們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人文基礎,引領孩子們追求高尚的品德和高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站在民族文化認同和國家文化安全這一高度,重新認識傳統文化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地位和作用。”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孫亞強說,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發展的根脈,不論是節日、民俗,還是文物、非遺,都傳遞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我們有責任把這些傳統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特刊視覺統籌:宋 嵩 蔡華偉 李姿閱 劉 慧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06日 15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