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網絡時代的文學寫作:一味迎合市場會失去自己
近日,第九屆茅盾文學獎評選拉開大幕,征集辦法中明確提到,“持有互聯網出版許可証的重點文學網站”具備推薦參評作品的資格。近些年,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家被吸納進中國作家協會。這意味著,網絡文學已經成為中國文學不可忽略的組成部分。
從甲骨、金屬、竹簡,到布帛、紙張,直到今天的數字化屏幕,每一次書寫載體的變革,都帶來了寫作和閱讀的巨大改變,也帶來了文學的巨大變化。互聯網時代為文學帶來了什麼變化?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是高下對立、涇渭分明,還是各有千秋、相互滲透?網絡時代,我們應該如何推進文學的繁榮發展,創作出“無愧於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
讓我們走近作家和文學編輯,聽他們聊聊網絡時代的文學寫作。
——編 者
網絡為寫作者帶來了發表便利、傳播便利、交流便利,也促成了全民寫作
16年后的今天,作家寧肯依然記得長篇小說處女作《蒙面之城》在互聯網上連載的盛況。事實上,創作《蒙面之城》時,寧肯壓根兒沒想過將作品放到網上發表,而是希望刊登在文學雜志上。當時是1999年,年屆不惑的寧肯在一家報社工作。他將《蒙面之城》寄給了《收獲》《花城》《鐘山》《黃河》等五六家文學雜志社,隻有《黃河》很快同他聯系,其他雜志社均無消息。
那時,文學網站剛剛興起,台灣網友痞子蔡在網絡論壇上連載的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正在大陸網絡上迅速傳播。既然向文學雜志投稿失敗,寧肯就把小說連載在文學網站“榕樹下”。小說得到不少網友的好評,受到鼓舞的他,又將小說投給了新浪網。“2000年9月13日開始在新浪讀書頻道連載,1個月后就形成了熱度,點擊量50多萬次。”寧肯回憶道。相對於當時2250萬的網絡用戶來說,這個點擊量已經相當可觀。網友們每讀完一個章節,還給他留言,留下意見或評論,建議接下來的情節走向。他也在線和網友交流,甚至聽從網友的建議,從網上登出的三個故事結局中,選定了一個。
網上形成熱度后,他再向文學雜志《當代》投稿,雜志社用了一周時間加急審稿,立即決定刊發。幾乎在同時,《收獲》在舊日來稿中翻到了這篇小說,和寧肯聯系刊發,但小說已經花落《當代》。2001年第一期的《當代》,刊發了《蒙面之城》的上半部分。出版單行本時,還發生了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兩家的爭奪戰。
從前那個發表作品都不容易、名不見經傳的作者,此刻成了中國頂尖雜志、出版社爭奪的對象。
在寧肯看來,除了少數刊物外,大多傳統文學平台很多時候像舊時代的庄園,不僅默默無聞者難以進入,就是小有名氣者也難,“但你從互聯網進入,並帶有一大群讀者時,你就是嘉賓了。”
這次經歷使寧肯認識到,網絡是一個展示才華的公共空間。網友的態度也使他“體會到一種平等、自由與互動的現代人際關系。”
和網絡的這次牽手,成就了作家寧肯。“網絡,為寫作者帶來了發表作品的便利、傳播作品的便利、與讀者交流的便利,也促成了全民寫作。”他說。
值得警惕的是,網絡寫作有時變成了一種放任自流,低端的東西足以淹沒嚴肅的創作
寧肯的觸網經歷曾使他堅信,網絡是一個幾乎“絕對自由”的平台,網絡寫作心態比傳統寫作要好得多、自由得多,“除了挑戰讀者與藝術高峰,寫作時如入無人之境,再不用擔心懷才不遇。”他覺得,網絡必然會給文學創作帶來繁榮,中國文學的潛能會得到進一步釋放。
但十多年來,網絡文學並沒有沿著寧肯的預期發展。網絡文學的傳播形成了一種眼球經濟,最抓人的東西,往往並不是優秀文學應該具備的。“現在的情況是,網絡的開放自由,甚至變成了一種放任自流,使得許多低端的、娛樂的、輕鬆的寫作大行其道。這些低端的東西足以淹沒嚴肅的創作。”回想起當年,寧肯感嘆不已,16年前的網絡文學幾乎是純文學的翻版,只是傳播媒介不同而已。而現在,網絡文學的生成機制、審美趣味和純文學截然不同,“《蒙面之城》碰到了好時候,換做今天在網上連載,估計不會產生任何影響。”
和網絡的這次偶遇之后,寧肯就徹底離開了網絡寫作。后來,他調入《十月》雜志社工作,創作出了《天藏》《三個三重奏》等純文學作品。目前,他和網絡寫作的聯系只是微博。剛開始寫微博時,他只是記述身邊的事情。創作長篇小說《三個三重奏》時,他有意識地用微博進行主題寫作,把大量的寫作體會記錄下來。兩年間,他寫了1000多條微博,粉絲也和他積極互動。商務印書館的一個編輯也在密切關注著他的微博創作,建議他把這些記錄創作過程的微博整理出版。
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是相輔相成的,傳統文學不能苛求讀者群的擴大
雖然在寧肯看來,網絡文學已經成為大眾化、娛樂化的寫作,但他認為,不能否認的是,網絡促成了全民寫作,而且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是相輔相成的。寧肯說,從娛樂、消費的角度看,通俗文學也是大眾需要的一種文學形態,網絡小說正是通俗文學的一支。面對社會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加大,人們需要娛樂、需要減壓,讀網絡小說正是減壓的好辦法。
寧肯認為,網絡對純文學沒有推動作用,從分流讀者群的角度看,甚至還有負面影響。但他認為影響微乎其微,“純文學的功能沒變,還是提供人的精神食糧,讓人認識自我、了解自我,了解人和社會關系。”面對壓力,一部分人選擇從通俗文學中消費、娛樂,在逃避中減壓。一部分人選擇從純文學中深究,體味人的困境、人的掙扎,在面對中減壓。
不少人感嘆文學邊緣化了,寧肯卻不以為意。他覺得,文學處於社會中心反倒是不正常的。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人們隻有通過文學來表達感情、了解社會。現在文學只是“回到了它本身”。“純文學作家要意識到自己的位置,不要為無法突破而焦慮不安。”寧肯認為,一部好的小說,從理論上講,有10萬到20萬的發行量就足夠了,就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寧肯認為,純文學寫作要考慮讀者,但絕對不能媚俗,“一味迎合讀者和市場,會失去自己的無可替代性。”因此,他不苛求讀者群的擴大,雖然他也不拒絕用網絡連載等方式推廣自己的作品。他的小說發行量大概在1萬到3萬之間,賣的最好的還是《蒙面之城》,大概15萬本。寧肯並不覺得少,雖然買書的人不多,但“不少讀者是在網絡上讀到我的作品后,轉而買紙質書。”這讓寧肯感到驕傲。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0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