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紀錄片《鑒史問廉》獲好評:並不是單純描述清官廉吏

肖 然 仲呈祥
2015年03月27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以史為鑒問廉政(影視圈)

 

  由河南省紀委、中央電視台、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聯合攝制的八集歷史文化紀錄片《鑒史問廉》近日在央視播出,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為什麼這樣一部紀錄片能受到老百姓的普遍好評?一方面是因為,廉政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人們對清官的追念已經凝聚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形成了長盛不衰的清官情結,因此,包拯、海瑞、魏征、董宣等廉潔名臣被代代老百姓所銘記。“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貫穿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廉政文化,是中華民族核心價值觀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因為,《鑒史問廉》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今天,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和眾多轉型中的國家一樣,腐敗問題一直影響著中國社會的健康運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以雷霆萬鈞之勢正風肅紀,既拍蒼蠅又打老虎,顯示出從嚴治黨的決心,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鑒史問廉》應運而生,不僅是民心所向,更顯示出創作者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歷史要前進,改革要深化,離不開哲學精神的引領,離不開歷史鏡鑒的啟迪,也離不開文學藝術的推動。紀錄片《鑒史問廉》既有對德治思想的提煉與總結,又有對廉政制度建設的探討與反思,並從個人操守、道德標准、文化根源、制度建設等多個方面入手,對我國傳統廉政文化進行了細致的梳理,以情景再現的方式還原大量歷史故事,生動地傳達這樣一個顛扑不破的道理:官員清廉則國家繁榮昌盛、長治久安﹔官員貪腐,則民不聊生,社會動亂。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國共產黨人不是歷史虛無主義者,也不是文化虛無主義者。”歷史是最好的老師,中國共產黨人隻有時刻銘記歷史的鏡鑒,才能警鐘長鳴,保持清醒。紀錄片作為非虛構、重真實的藝術形式,對於承載歷史智慧、推動歷史前進具有積極的作用。紀錄片《鑒史問廉》以史為鑒,以真實的力量打動人,以真理的力量震撼人,並運用辯証的哲學思維,叩問廉政之道。

  從表現形式上看,紀錄片《鑒史問廉》並不是單純描述各朝代清官廉吏的兩袖清風或貪官污吏的驕奢淫逸,而是注重歷史空間與現實空間的相互映襯,從老百姓的思維習慣、社會活動、日常話語中尋找傳統廉政文化在當今中國人生活和精神中的存在。如第二集《清官之念》以開封西坡街的市民常四改開篇,通過常四改在初一、十五這兩天到包公祠拜祭包公的行為,再現包拯這位執法如山、清正廉明的名臣在民間文化中的地位。廣東肇慶老藝人李志強制作“包公擲硯”為主題的端硯,將包拯在端州為官時的清廉故事娓娓道來。在第四集《道德之擇》中,通過講解員對南陽府衙博物館內宅門前懸挂的木魚的介紹,引出並再現“羊續懸魚”的歷史典故。歷史空間裡懸挂在大梁之上的魚干與現實空間裡宅門上懸挂的木魚,形成了古與今的遙相呼應,延續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形成的廉政文化脈絡。《鑒史問廉》以故事化的講述結構全片,避開了枯燥無味的文獻征引,在歷史與現實的時空穿插中將歷史典故、名人軼事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傳遞給電視觀眾,真正實現了“潤物無聲”的傳播效果。

  包括廉政文化在內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發展的母體。敬畏傳統文化,牢記歷史鏡鑒,是踐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題中之義。《鑒史問廉》意在利用電視紀錄片這種媒介形式,通過細致梳理和呈現,讓中國傳統的廉政文化迸發出新的生機。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27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