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網絡文藝研究落后於其創作實踐 專家:需要理論建設

任世芳
2015年04月07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網絡文藝更需要理論建設

  《網絡文藝論綱》:王紅勇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

  在互聯網技術的強力推動下,網絡文藝發展速度驚人,表現為海量的文藝作品、眾多的文藝形態、驚人的受眾數量、蓬勃的文藝產業,已經成為當下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極大影響著當代人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念。對這種新興藝術形態,信心滿滿者有之,憂心忡忡者有之。目前的網絡文藝研究已大大落后於網絡文藝創作實踐,體現為個體性研究多、整體性研究少,現象研究多、本體研究少,意氣性的批評指責多、學理化深入研究少。《網絡文藝論綱》(以下簡稱《論綱》)正是一本對網絡文藝進行系統性研究的著作,它的出版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網絡文藝的學術研究,為相關理論體系的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論綱》在推進網絡文藝研究上所做的努力集中在研究的系統性上。以往的網絡文藝研究多是對某一部網絡文藝作品、某一位網絡文藝創作者、某一個網絡文藝類型、某一種網絡文藝現象進行研究。這些論著為網絡文藝研究發展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因未立足於系統性的互聯網思維來研究網絡文藝,極易出現偏差。比如,理論界分析網絡文藝存在諸種問題的緣由時,往往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科技化消解了其人文性,市場化腐蝕了其超越性,大眾化拉低了其藝術品位。這些觀點有其道理,但也不失偏頗。對於網絡文藝的科技化、市場化、大眾化,不應一味地批判,而是要處理好文藝與技術之間的關系,不要讓網絡文藝成為炫目而又空洞的技術展示平台﹔要處理好文藝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不要讓網絡文藝成為唯市場而動、嘩一時之寵的文藝“商品”﹔處理好文藝與大眾化之間的關系,不要讓網絡文藝成為唯點擊率之馬首是瞻的廉價玩物。在這些重要問題上出現的偏頗,恰恰是因為在研究時脫離了系統性的語境。

  《論綱》對網絡文藝研究的系統性首先體現在將網絡文藝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立足於某一種或幾種網絡文藝類型,如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網絡美術、網絡影視等的分論,這也正是基於互聯網對各類文藝類型的有機融合。《論綱》的作者注意到,在網絡文藝的諸種形態中,文字、線條、聲音等單一的傳統文藝媒介轉向了綜合的多媒體,傳統文藝門類的界限變得模糊,普遍呈現多媒體特征,吸納圖、文、聲、像等媒介要素於一身,詩歌配上了音畫,繪畫配上了音樂,音樂帶上了動畫,漫畫形成了活動的影像……以網絡文學為例,依靠數字技術,網絡文學改變了僅僅依靠抽象文字進行文本呈現的方法,把圖像、音樂等要素融入其中,使得平面的文學文本變得立體化,豐富了文學的表現形式,降低了進入門檻,同時極大提升了文學的表現力。典型者如超文本寫作,將文字、圖片、影音片斷及多路徑進入的結構組成電子文本。同傳統的印刷小說文本概念相比,超文本文學事實上已超出了文學范疇,是一種集文學、視覺藝術、音樂、電子媒體和互聯網絡於一體的新媒體藝術。因此,將各類網絡文藝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互聯網思維下加以審視,才有可能對網絡文藝有恰當和深入的理解。

  從章節的安排看,作者是以網絡文藝的活動為縱線,將全書分為網絡文藝制作與傳播、網絡形態、網絡文藝的接受與批評三編,涉及網絡文藝的創造、文本、接受三個系統。同時,《論綱》把對各種網絡文藝類型的具象的分析,包括其發展歷程、類型、特點,與抽象的藝術哲學層面的探討,包括網絡文藝的本體研究、創作研究、接受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就把網絡文藝研究諸多問題都納入到了研究的“網絡”之中,使這一“網絡”從現象層面上講,覆蓋到網絡文藝的諸個環節的問題,從邏輯層面講,構成了從具象到抽象的體系性進展。

  《論綱》這一系統體系的建構,為解決以往網絡文藝研究中存在的許多問題提供了建設性思路。《論綱》的研究者對網絡文藝媒介即互聯網的特征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總結出其五大特征,即:數字化虛擬特征,超文本與全媒體特征,非線性和碎片化特征,自媒體和交互性特征,即時性與全球化特征。在第二編網絡文藝形態研究中,則將研究推進到探討這些媒介特征加諸具體網絡文藝形態的影響,如網絡文學、網絡音樂等具有的與傳統形態的文學、音樂不同的特點。在這種系統性推進之下,網絡文學大眾性、類型化、產業化特點便被突顯出來。

  網絡文藝從創作觀念到表現形式上,都更加貼近時代的審美要求和特征,更能准確地反映社會生活和藝術審美的要求。網絡文藝依然在生長之中,蘊含著巨大的潛能和力量。在對網絡文藝的系統性研究中,《論綱》的作者表現出對網絡文藝發展的自信和積極面對文藝發展實踐的理論擔當。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7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