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畫家劉文西作品登上人民幣 揭其一輩子的黃土情[圖]

本報記者 王樂文 龔仕建
2015年04月10日08:5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位畫家一輩子的黃土情(人民眼·本期聚焦·藝術與人民)

  制圖:蔡華偉

  劉文西畫作《毛主席與牧羊人》。

  2015年3月4日,陝西橫山縣,劉文西和腰鼓隊、秧歌隊群眾在一起。
  本報記者 龔仕建攝

  “劉文西是真愛陝北,真愛陝北的人民!”跟隨劉文西到陝北採風,88歲的陝北老漢張安財的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看見兩瓣桔子掉到地上,行動不便的劉文西招呼助理撿給他。助理馬上撿起來洗洗吃掉,並悄悄對記者說:“老人家最不能容忍農民的勞動果實被糟蹋。”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劉文西已與陝北鄉親有了太多的相似點,已與陝北的黃土地融為一色。陝北人朴實、善良、勤勞、厚道,與這塊黃土地有著天然的感情,劉文西時刻提醒自己,要時時處處地用心感受他們的情感,將他們的精神風貌傳神地勾勒出來。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我從來沒有動搖。”劉文西和他開創的黃土畫派的同事們交流時說。他對勞動人民的描繪,其實就是在塑造歷史和人物,刻畫他們的性格、表情、內心,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歷史的需要,后人會在這樣的作品中看到這個時代陝北人的真實風貌。

  “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這是劉文西實現“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藝術主張的方式與方法。對人民浸入骨子裡的愛是他堅守的“傳統”,深入生活是他創作與創新的不竭源泉。

  這個嶄新時代呼喚更多的劉文西,到生活中去,到人民中去,去歌頌人民,為人民而創作。

  

  盼望著,盼望著,陝北鄉親像盼親人一樣又盼來了劉文西。

  看得出,被熟悉的鄉親們團團圍住,對這位著名老藝術家來說,是一種至高的享受。

  一頂淡藍色的解放帽,一身洗舊了的銀灰色衣褲,這個大家再熟悉不過的“老劉”,從1957年始,90多次到陝北深入生活,走遍了陝北26個縣,和鄉親們一起過了40多個大年,結交了數百位農民朋友。

  在這裡,他畫了幾千幅農民肖像和上萬張速寫,創作了幾百幅展現領袖風採和陝北鄉情的力作。他的《毛主席與牧羊人》曾經風靡一時,他畫的毛主席像被第五套人民幣採用。

  農歷羊年正月,陝北寒氣未消,延河的結冰還沒融化,安塞的腰鼓仍在新年的氣氛中回響。82歲的劉文西率領30多位畫家組成的黃土畫派寫生團再次來到延安,來到陝北。這是黃土畫派第二十五次到陝北採風寫生過大年了。

  老劉又回來了

  “老劉回來了!”劉文西一出現在延安市寶塔區橋溝鎮二十裡鋪村的村頭,鄉親們立刻圍攏上來。

  “張安財、袁有勝、石資忠、袁資興……”劉文西緊緊握住鄉親們的手,一一叫著他們的名字,拉大家坐到了粗糙的板凳上。

  “您還認識我嗎?”70多歲的村民張雲發來到劉文西面前。“你是驢圈呀!我正要去你家呢!”劉文西一下就叫出了張雲發的小名,在場的鄉親們都笑了。他說著就起身,拉著張雲發往家走。

  還沒進院門,張雲發的老伴就迎了出來,兩口子一邊一個擁著劉文西坐到了窯洞的炕沿上。“你們媽媽馬桂花,對我可好了,當年在你家窯洞一住就是半年,她給我洗衣做飯,可惜10多年前就走了……”

  這時,張雲發放開緊握劉文西的手,拉開炕邊櫥櫃的玻璃門,四處翻找他母親跟劉文西當年的合影。“20多年前的照片,很珍貴了。”劉文西端詳著照片,眼含淚水。

  汽車在山間爬行兩個多小時后,到達安塞縣樓坪鄉魏塔村。這裡山原連綿,溝壑縱橫,棗樹遍坡,望著高低錯落的老窯洞,劉文西顯然激動了。

  有村民告訴劉文西,附近有個叫“洋芋疙瘩”的小青年想現場為他唱歌。“亮一亮那個嗓啦子我定一定那個音哎,我把咱們這二道圪梁唱上幾聲……”一曲《哪噠噠也不如咱山溝溝好》歌罷,劉文西高興地拉著“洋芋疙瘩”的手說,陝北的信天游有特色,你唱得好,我們一起合作一首。“敬愛的毛主席,您是我們心中的紅太陽……”在場的人們都跟著他們兩人一起唱了起來,歌聲嘹亮。

  在榆林市橫山縣,聽說劉文西來了,為了讓這位老藝術家再感受一下陝北的民風鄉情,再感受一下陝北老腰鼓的雄風,十裡八鄉的村民組成了橫山老腰鼓、陝北秧歌表演隊。劉文西沉浸其中,他接過秧歌扇和花傘,慢慢地和鄉親們一起扭了起來,轉了起來。

  鞭炮炸起,紅棗捧起,花傘旋起,信天游響起:“走了一家又一家,這是一家好人家,前院毛驢后院牛,雞鴨一大窪。”一片片彩團花影,一片片人頭攢動,一片片黃土飛揚,劉文西和他的寫生團完全融入色彩繽紛的腰鼓方陣中。

  “手彈三弦腿打板,歡迎劉老一行到定邊。去年見罷今又見,恭祝您老多康健。”在定邊縣安邊鎮,歡迎劉文西的鄉親們在秧歌、高蹺、跑旱船表演后,有“陝北第一女說書匠”之稱的牧彩雲即興表演了陝北說書,“黃土畫派劉文西,曾經百次到陝北,畫山畫水又畫人,畫不盡他的老鄉親……”

  他們都是我的親人

  “任立宏不在了……”聽到這個消息,劉文西不禁淚水盈眶。他這次來延安有個重要心願——再去看看任立宏。到延安第一天,他直奔二十裡鋪,還給任立宏帶了治病的錢。沒想到任立宏剛剛去世,這讓劉文西心情沉痛。

  任立宏是劉文西畫作《知心話》中的人物原型,是畫中在毛主席身邊的那個陝北后生。去年底,聽說任立宏病了,他兩次專門趕到延安,爬上了百米高坡的窯洞看望他。兩次相見,老畫家和這位重病中的農民朋友相擁而泣。

  劉文西一直牽挂的還有二十裡鋪的其他幾位鄉親。當年村裡的團支部書記、畫作《陝北姑娘》裡的人物原型桃明的丈夫癱瘓在炕上幾年了。“他們都是我的親人啊!”當劉文西一次次推開窯門,親手把一厚沓人民幣遞到親人們手中,讓他們看病和補貼家用時,一家人都忍不住哭了。

  2013年7月,延安遭遇特大暴雨。劉文西得知后非常關心,要給延安捐款,幫助鄉親們災后重建。他托延安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副局長孫文芳幫他聯系二十裡鋪村、魏塔村和延安魯迅藝術學校。

  一個月后,孫文芳接到劉文西電話,說他已為延安災區募集到100萬元現金,他要帶領黃土畫派的畫家把捐款親手送到延安。3天后,劉文西和黃土畫派50多位畫家如約而來。

  今年3月9日,本是採風結束返程的日子,這一天畫家們正好到了定邊。劉文西心中一直牽挂他20年前在定邊採風時去過的一戶人家。“那個窯洞院落非常美,典型的陝北人家,一家四口,一位老太太,一位20多歲的婆姨抱著剛滿月的娃娃站在院門口。”他記得那戶人家經濟條件不好,不知道現在過得怎麼樣了。

  其實,5年前到定邊採風時,劉文西就找過這戶人家,但幾經打聽沒找到。這一回,當車行至定邊縣韓渠村時,通過觀察地形地貌和其他參照物,他覺得離那個村落和人家很近了。可是幾次興奮之后,還是沒有找到。

  當天晚上,劉文西畫了詳細的尋路圖,找了當地的向導,推遲了行程。可是,第二天的努力仍然沒能讓奇跡發生。

  “下半年蘋果熟了的時候,再來陝北採風,我一定要找到那個村子和那戶人家……”劉文西的目光中,閃爍著割舍不去的深情和鄉愁。

  陝北真是畫不夠

  “院明,我回咱村了,沒看到你,給你打個電話,有空去看你啊。”在二十裡鋪村,得知村民袁院明去了銅川,劉文西跟她通了個電話。

  從袁院明5歲起,劉文西就為她畫像,從臉蛋紅潤的小姑娘到胸飄紅領巾的小學生,再到英姿颯爽的女青年,到她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一直畫到如今。

  “在劉文西的一次畫展裡,同時展出了他在各個時期為袁院明畫的7張畫像。”同行的西安美院院長郭線廬說:“劉文西不是照葫蘆畫瓢,他與袁院明交往四五十年,他的畫是從現實生活中來的,有血有肉,真情洋溢。”

  在二十裡鋪村走門串戶,劉文西忽然看到三孔破落的窯洞,感慨地說:“當年這裡住的是袁志忠,我曾經和他一起放羊、喂牛,一住就是半年多,太懷念了。”得知窯洞將被拆除,他十分惋惜:“我要把這裡畫下來。”說著打開速寫本,整整兩個小時,在寒風中,82歲的老人坐在木凳上,一筆一筆地畫著、畫著……

  二十裡鋪村79歲的村民汪桂蓮說:“劉文西1958年到村上體驗生活時,就住村民家裡,輪流吃派飯,和大家一起放羊,一樣下地干活,休息時就給大家畫像。”

  “陝北真是畫不夠啊!”劉文西感慨。劉文西在魏塔村寫生時,寒風刺骨,痛風發作,握畫筆的右手疼得一時不聽使喚。旁邊的人幫他揉搓時,他齜牙咧嘴地喊痛。鄉親們心疼他,燃起了一堆篝火。頓時,所有的人都感動了。

  “開春了,劉老師的長卷《黃土地的主人》也起稿了。”指著卷中背著書包飛跑在放學路上的小朋友們,黃土畫派寫生團隨行工作人員小余告訴記者,去年10月在陝北採風時偶遇這群可愛的孩子,劉文西被他們的天真活潑吸引住了,讓車跟著孩子走了好幾條溝,還一路用照相機追著拍。“如今出現在劉老師的畫裡,為作品增色不少啊!”小余說。

  “和人民真有感情,了解人民的靈魂,才能畫好人民。”這是劉文西常說的話。

  心中有感情,畫中有真情

  接受採訪時,劉文西老人講得最多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習近平總書記去年文藝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他說,這些我們黨關於文藝問題的綱領性文獻,指明了作家、藝術家創作必須遵循的道路和真理,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愛著人民,就登不上創作的高峰。藝術的根就應深深地植於人民中間。

  劉文西並非陝西人,出生於浙江的他,1950年偶然讀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被講話中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創作思想所震撼。24歲時,心懷對毛主席的崇拜、對延安的向往,劉文西第一次來到陝北。這不但決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也為他之后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調。

  蒼茫無際的黃土、奔騰咆哮的黃河、濃烈高亢的民歌,沸騰的陝北很快征服了這個來自江南水鄉的后生。一天,他在延河邊寫生,一位牧羊老漢趕著一群羊從溝坎上走來,頭巾、胡子、皮襖、腰帶,他立刻聯想到毛主席在楊家嶺與老百姓交談的場景。他的成名之作《毛主席與牧羊人》便是由此而來。

  在劉文西的大量人物畫創作中,以人民領袖毛澤東的事跡為題材的作品佔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毛主席與牧羊人》,《毛主席與小八路》《知心話》《在主席身邊拉家常》《轉戰陝北》等也都是廣為流傳之作。

  1997年,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劉文西到北京開會,當時中國人民銀行正在設計第五套人民幣。有關人員就找到劉文西,請他為新版人民幣畫像。領受這一神聖的任務后,他無比激動,夜不能寐。懷著特殊的感情,他精心選照片,專心創作,一畫就是20多天,又經過反復修改,最終定稿。人們評價這一稿毛澤東頭像畫筆細膩洗練,形象豐滿傳神。現行第五套人民幣上的毛澤東頭像即出自此稿。

  為畫好毛主席像,劉文西沿著毛主席和他的戰友轉戰陝北時所走過的路,多次採訪當年的老農民和老戰士,收集、研究了大量的歷史文獻資料,並畫了上千幅關於當地老百姓和自然環境的速寫。劉文西的夫人陳光健記得,為了創作《在毛主席身邊》,劉文西從二十裡鋪村的托兒所裡找了三四個小女孩進行寫生,尋找孩子們圍繞在毛澤東跟前的模樣。

  生活是無底洞,藝術是無底洞

  每次來陝北採風,看到大地、黃土、黃河、父老鄉親,劉文西都會被深深感動。

  82歲的劉文西,生命中的激情都揮洒在了這片黃土地上。一個個窯洞都有他難以忘懷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如他親人一樣的陝北鄉親。劉文西說,沒有這幾十年的陝北生活,沒有數不清的陝北鄉親,就絕不會有他今天的藝術成就。

  “熟悉人、嚴造型、講筆墨、求創新”,這是劉文西的藝術主張。

  他的學生張小琴告訴記者,老師常說,畫家塑造人物,“一定要描寫人民的心靈,要了解人民在想什麼,家庭有哪些變化,還有什麼需要解決的問題,生活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裡。一個畫家摸清楚了這些,畫出來的才是人民的感情、人民的心態、人民的形象。”

  “劉老師,您當年幫我指導修改的畫集出版了。”定邊縣三邊文化研究會副主席高彬高興地捧著畫冊,找到正在採風寫生的劉文西。高彬對記者說,1997年、2010年劉文西兩次到定邊採風時,都對慕名而來的他做了繪畫指導,結合作品告訴他要形成自己的風格,多畫當地的風土人情,畫自己熟悉的高原與沙漠,筆墨要朴實而真實……“聽劉老師講后再畫,感覺就是不一樣。”

  劉文西常對黃土畫派的同事說:“生活是無底洞、藝術是無底洞,要深入生活、融入百姓,情牽百姓,才能創作出反映生活、謳歌生活的好作品。”近些年,劉文西每年都要到陝北採風幾次。有一年他身體狀況不太好,走不了路,就讓人把他抬到車上,躺著來到黃陵,直到后來實在不行才回去。

  “在長期深入生活的過程中,劉文西獲得了大量創作素材。幾十年來,他發表作品千余幅,出版個人作品集10余本,獲國家級獎項7次,生活為他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祖孫四代》《陝北人》《東方》《解放區的天》和巨幅系列長卷《黃土地的主人》等精品力作裡,展現了大量獨特、生動、真實的陝北人物形象,每一個人物在現實中都能找到原型,這不是一般畫家能做到的。無論是畫毛主席,還是畫陝北鄉情,都是生活給他的創作激情。”西安美院黨委書記王家春說。

  “我希望每年都能來陝北,深入生活、向生活學習,向人民學習,把我看到的美好的東西都畫出來!我積累了那麼多陝北人的形象,目睹過那麼多激發我創作欲望的畫面,我要把這些都畫出來!”劉文西說。

  半生青山,半生黃土

  中國畫壇對劉文西的評價是,他是當代中國畫壇開宗立派的杰出人物,他的藝術精神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群眾稱這位扎根生活的畫家為人民的藝術家,而當代藝術家們對劉文西藝術成就的評價無不歸結為他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作風——

  “半生青山,半生黃土,藝為人民,傳神阿睹。”

  “他創造了畫家深入農村的新紀錄,他是農民的知心朋友。”

  “他畫的陝北老鄉、男女老少,真是栩栩如生。他創作的中國革命領袖形象可謂形神兼備。”

  “他的畫有音樂性,他每次拿出的題材、創作,都有一次新的激情。”

  ……

  在吳作人、蔡若虹、華君武、程十發等藝術家眼中,劉文西的美,就在根扎的這片黃土地上。

  今天讀來,這些既是他們對劉文西藝術生涯和成就的評價,又何嘗不是這些藝術家自己創作成就的心得呢?

  如今,歲月已把劉文西這個當年的江南青年,雕塑成陝北農民的形象了。快60年了,劉文西從未停止深入生活的腳步。除了每年到陝北深入生活外,除了《祖孫四代》《溝裡人》等作品外,這些年,劉文西不顧年事已高,又沿著黃河,創作了《黃河子孫》《黃河漢子》等。他的創作成就,他的藝術生命完全植根於土地之中、生活之中、人民之中。也正因此,藝術評論界給他的評價是:“在當代頻繁興起的各種藝術潮流中,劉文西以其大家風范,表現出一種巋然不動的氣度。”

  這種巋然不動的氣度從何而來?在延安魯藝舊址,在一個簡陋的教室裡進行的座談會上,劉文西深情地說:這麼多年我一直堅持源於人民、為了人民的創作方向,雖然堅持得很苦,但很有成就感。我深信,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

  掌聲響起來,為劉文西喝彩,也為這個嶄新的時代喝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10日 12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