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葉嘉瑩品讀杜甫《登岳陽樓》:雖困苦不忘憂國

葉嘉瑩
2015年04月14日08: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雖困苦不忘憂國(品讀經典·葉嘉瑩古典詩詞系列⑧)

 

  杜甫晚年在西南漂泊,他懷念長安,曾寫過兩句詩:“此生那老蜀,不死會歸秦”。他年輕時在長安住過很久,他的先祖杜預也是長安人,所以長安既是當時國家的首都,又是他的故鄉。中國人的鄉土觀念一向很重,杜甫也是,他想回鄉終老,於是開始從四川出發還鄉,可是沒有回到長安就病死途中。當時長安在安史之亂淪陷后,又在肅宗之后的代宗時期一度淪陷在西藏吐蕃人手中,而且唐朝從玄宗后期到肅宗時代,中央政府逐漸失去威信,地方上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所以從四川到長安的陸路很不平靜,隻能依靠水路。這首詩就是寫杜甫在旅途中坐船來到湖南,登岳陽樓的感觸。

  一個人如果對國家、民族有感情,那麼他對於國家的歷史、山川就會有一種特別親切之感。“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這兩句看似平常,可在“昔聞”與“今上”之間展現了杜甫懷思向往的豐富感情,以及經過懷思向往后真正來到此地的欣喜。“洞庭水”在中國文學中很有名,《楚辭》“九歌”中就說“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孟浩然的《臨洞庭湖贈張丞相》中寫“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岳陽樓就在洞庭湖的岸邊上。

  “吳楚東南坼”,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有吳國和楚國,相當於今天的江蘇及兩湖一帶。人們如果從岳陽樓的高處向下看,是很廣大的一片湖水,沒有什麼東西遮攔。杜甫說:順著沒有遮攔的湖水向東南望去,是古代的吳國和楚國。“坼”本來有分開的意思,這裡指吳和楚分開的邊界。吳楚的邊界代表了他對祖國疆土的一份感情。放眼望去,多麼遼遠的疆土,中國幅員遼闊,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此時哪些地方是安定的?哪些地方還在戰亂?杜甫把所有的感情用這麼短的句子表達出來,真是我國古典詩歌的妙處。

  接下來是“乾坤日夜浮”,在《易經》中,“乾”代表天,“坤”代表地。站在岳陽樓中,上面是無際的天光雲影,下面是無邊的波濤起伏,波濤映照著天光雲影的起伏,就好像天空在湖水中動蕩。這兩句寫出了洞庭湖水的浩渺無涯。中國詩歌常講氣勢,這兩句的氣勢非常雄偉,整個天地都在籠罩之中。

  文學創作有寫實的一派,也有象征的一派。有人寫實就沒有象征意味,有人用象征就完全脫離了現實。杜甫善於寫實,他的寫實卻常帶有象征的意味。在“乾坤日夜浮”的浩蕩無涯之中,他同時喚起了讀者的另一種感受——天地都在動蕩,從而產生進一步的聯想——他自己的流離顛沛和整個國家的動蕩不安。於是整首詩就由前面的欣喜轉到另一種情感了。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這句是詩人心靈上很微妙的一種轉折。乍看起來,這兩句悲哀的敘寫好像與“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那種欣喜是迥然不同的感情,可他有一句“乾坤日夜浮”在中間,就從大自然的雄偉浩瀚轉移到了人世間動蕩不安的感情,所以緊接著就寫個人不幸的遭遇。他說:經過多年戰亂,道路上常常阻隔不通,很多親戚朋友連一個字的消息都沒有了。杜甫一生都在飢寒交迫之中,他的身體很快就衰老了,所以是“老病”。杜甫早年“竊比稷與契”,可是到頭來隻換得“老病有孤舟”。所以他說:我年輕時的理想很高,可最終一事無成、一無所有﹔在外流落了那麼久,現在老了,想回到故鄉去,我的希望就在這一條船上了,隻有它可以載我回到希望到達的地方。

  杜甫在身體衰老多病、生活困頓流離的時候,關心的是什麼呢?——“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唐朝從安祿山叛亂以后幾乎就沒有停止過戰亂,“戎馬”即指代戰爭。他說:我們的國家還有多少戰爭、多少叛亂、多少外族的侵略沒有平定下來?我流落岳陽,倚靠著岳陽樓上的軒窗,向外看到祖國大好河山的時候,想到北方還有這麼多戰亂沒有平定,真是涕淚交流。“涕泗流”可見痛哭流涕的樣子。杜甫經過這麼多挫折困苦,可他對於國家民族的關心始終沒有磨滅,一直到臨死之前都如此,這才是真正的杜甫。

  杜甫的詩歌主要體現了他對於國家和人民的關懷,因為這份關懷出自他的天性,他的胸襟比一般人博大,感情的分量也比一般人厚重。他把道德倫理的感情與他自己私人的本性情感結合起來,打成一片。他所寫的那種對於國家、對於人民大眾的情感是如此真摯、深厚、博大,這也正是造成杜甫在古典詩歌上“集大成”的重要原因。

  (本文由陸陽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14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