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改變功利化價值觀和浮躁心態
促進全民閱讀不能隻靠法條:更重要的是改變浮躁心態

當前,全民閱讀成為社會熱議的一個話題。根據有關調查,我國18周歲至70周歲公民人均閱讀圖書數量遠低於韓國、法國、日本等國家。我國自古就有“耕讀傳家”的傳統。當前,如何把這一傳統發揚好,將全民閱讀熱情激發起來,不僅關乎中華文化發展,而且關乎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如何促進全民閱讀?一些人提出通過法律法規把全民閱讀納入法治軌道,一些人提出通過設立讀書節促進全民閱讀。這些建議都不無道理,但促進全民閱讀僅僅依靠法律法規、設立讀書節難以收到好的效果,還需從更深層次思考這一問題。
現在,在閱讀問題上的確存在令人憂慮的現象。不少年輕人一有閑暇時間就拿起手機上微博、微信或玩網絡游戲,鮮有拿起書本靜靜閱讀的。一些人為何不愛讀書了?探究這一問題,不能簡單地就閱讀論閱讀。閱讀問題從來不是脫離經濟、社會、文化狀況而單獨存在的,它是社會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促進全民閱讀,應把閱讀問題置於整個社會大背景下去探尋解決之道。當前,隨著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一些人的價值觀出現功利化傾向,心態變得浮躁,“讀書有沒有用”的問題往往被簡化為“讀書能不能幫我迅速成功”。現實的答案當然會令急功近利者失望,很少有人可以通過閱讀幾本書就迅速成功。因此,不改變人們的功利化價值觀和浮躁心態,僅僅依靠法律法規促進全民閱讀,不可能收到明顯效果。
同樣道理,在不改變人們功利化價值觀和浮躁心態的情況下,設立讀書節也未必就能帶動讀書熱、促進全民閱讀。讀書節並不罕見,譬如1979年開始的美國紐約讀書節“紐約是書鄉”、 創辦於1989年的法國讀書節等都有較大影響。但是,這些讀書節之所以能夠成功、產生很大影響,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們本身是全民自發閱讀的產物。全民閱讀是“因”,讀書節是“果”,是先有全民閱讀的“土壤”才栽種出讀書節的“果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不重視營造全民閱讀的氛圍,讀書節就有可能成為一種形式、一個符號。
促進全民閱讀,除了可以考慮制定法律法規、設立讀書節,更重要的是努力改變人們尤其是一些年輕人的功利化價值觀和浮躁心態。當然,這是一個久久為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從比較現實的角度看,政府可以從出版優秀圖書、合理整合配置圖書資源、改善閱讀條件等方面入手促進全民閱讀。此外,還可以在適應信息技術發展、促進網絡閱讀方面有所作為。一些人認為網絡閱讀就是淺閱讀,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對於閱讀而言,真正重要的並不是承載書籍的媒介,而是閱讀的本質。網絡閱讀可以把圖像、動畫、影片和文字整合在一起,成為一種新的深受年輕人歡迎的深閱讀模式。所以,我們應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去面對電腦、手機等對閱讀的改變,努力使其更好地成為促進閱讀的新媒介,而不是簡單地將其看作閱讀的搗亂者。順勢而為,善用網絡時代的新媒介,對於促進全民閱讀無疑大有裨益。
愛讀書是中國人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問題是怎樣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喚醒它。為了促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我們既要從閱讀本身來思考問題,也要從閱讀之外來思考問題,為公眾閱讀創造各種便利條件,讓人們可以靜下心來讀書、有地方讀書、有好書可以讀,讓閱讀重新成為一種時尚。
(作者單位:廣東省社會科學院)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3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