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聚焦國外民眾閱讀:書籍簡直是英國的貨幣

2015年04月23日08: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電子時代,愛書依舊(記者觀察)

  英國倫敦,一對情侶在看書。
  本報記者 黃培昭攝

  德國柏林,書店一角。
  本報記者 馮雪珺攝

  韓國讀書月海報,宣傳語是“對,我喜歡書”。
  本報記者 萬宇攝

  韓國首爾,圖書館一角。
  本報記者 萬宇攝

  俄羅斯聖彼得堡,國家圖書館。
  本報記者 曲頌攝

  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第二次寫入“全民閱讀”,並首次提出建設“書香社會”。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國際閱讀學會指出,閱讀能力的高低將直接影響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本報多位駐外記者向您講述國外民眾的閱讀愛好,讓我們仿佛聞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濃濃書香……

  

  “爺爺送的生日禮物總是新書”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曲頌

  記者想查清莫斯科具體有多少座圖書館、多少家書店和多少個書報亭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隻見電子地圖上密密麻麻的一片。

  常常聽說俄羅斯是世界上最熱愛閱讀的國家之一,從不同機構調查看,在出版書籍數量、平均家庭藏書數量、平均每周閱讀時間等方面,俄羅斯都名列前茅。俄羅斯人密切關注有關讀書方面的調查,一旦數據和排名有所下降,就會引發媒體熱烈討論,甚至展開嚴肅的自我批評。

  俄羅斯人在奔馳的地鐵裡手不釋卷已然成為一景。不但坐著的乘客都手捧大大小小的書本報刊讀得津津有味,站著的乘客也一個個練成了“不倒神功”,看那神情,都是旁若無人,列車的開開停停和乘客的進進出出仿佛被隔絕在千裡之外。

  記者經過一段時間觀察,發現地鐵乘客閱讀的內容也是包羅萬象,從熱銷的偵探小說到嚴肅的學術論文,從巴掌大的便攜卡片到大部頭的生理學著作,不一而足。

  要讀書首先得弄到書。享譽世界的列寧圖書館自然功不可沒,平日在不起眼的居民小區裡也常常能看到圖書館。記者想查清莫斯科具體有多少座圖書館、多少家書店和多少個書報亭的努力都以失敗告終,隻見電子地圖上密密麻麻的一片。除了固定的書店和書報亭,大街上還常常有流動書攤,社區的便民超市裡會有專門的書報區。去往郊區的電氣火車上,也常有推銷員捧著一摞書向乘客兜售。在索契機場候機區,工作人員還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流動圖書館”項目,候機乘客可以從座椅邊的書架上拿書閱讀,還可以帶到飛機上看。 

  有了書還要有能坐下來讀的好習慣。俄羅斯人培養讀書興趣的確是“從娃娃抓起”。小學一般每周隻有20多節課,其中文學閱讀課就佔了四節,與俄語、數學數量相當。據介紹,小學生最早接觸的閱讀材料是經典童話和兒童作家們創作的故事,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們評判故事中人物的行為、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培養傾聽和口頭表達的能力。學生年齡再大一點的時候,就會增加普希金、萊蒙托夫等著名作家的描寫自然風光的經典作品,從中陶冶審美情趣、培育愛國情操。

  俄羅斯家庭也十分注重閱讀習慣的培養。記者遇到大學生季馬的時候,他正坐在公交車站牌下的長凳上一邊等人一邊讀書。早上剛剛下過小雪,氣溫還很低,他拿書的雙手已經凍得通紅。季馬正在閱讀的是后現代主義作家佩列文的作品,書包裡還裝著其他兩本“閑書”。季馬說自己習慣把新買的書都隨身帶著,想看哪本就看哪本,連外出旅游時也不例外。問到他對讀書的熱愛從何而來時,他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自己也不清楚,應該是受家人熏陶。他說,幼兒園時母親就帶著他閱讀萊蒙托夫的詩歌,爺爺送的生日禮物總是新書。

  雖然整個社會有良好的閱讀傳統,俄羅斯也毫不避諱存在的問題。今年年初,莫斯科第二大圖書館俄羅斯社會科學信息研究所圖書館失火,過火面積2000多平方米,許多珍貴典籍被焚毀。這一重大損失暴露了圖書館事業的諸多缺陷:管理人員疏忽大意、基礎設施陳舊、珍貴典籍電子化進程滯后……俄羅斯文化部撥出經費對一些圖書館進行了修繕和改建,將其變成綜合性文化事業平台。據報道,莫斯科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圖書館在改建后,月訪問量一下子翻了六番。

  

  “圖書館是培育孩子夢想的地方”

  本報駐韓國記者 萬宇

  母親帶著孩子們席地而坐,指導稍大的孩子閱讀,看上去隻有一兩歲的小娃娃則好奇地盯著花花綠綠的圖書。

  來到韓國后,對於閱讀印象最深的就是在首爾市圖書館看到的景象:大廳裡一面書牆貫通上下兩層樓的空間,上下的階梯變成了閱讀的座位,許多小學生模樣的孩子在靜靜看書,身邊的父母有的在看書,有的在給孩子悄聲講解。

  作為一個愛書之人,記者也去過不少韓國的大小圖書館,發現不論是在大型的首爾市圖書館,還是在小型的社區圖書館,無一例外都能看到孩子的身影。圖書館也在想方設法吸引孩子們。以首爾市圖書館為例,一層專門開辟了顏色鮮艷的兒童閱覽區,完全從兒童的角度來設計,書架和座椅的高低大小讓小朋友可以很容易地夠到書架最上層,並且坐得很舒服,查詢、借閱的電腦平台被設計成卡通機器人的形狀,書籍內容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繪畫圖書。

  記者所在的西大門區圖書館,是一對父母為懷念意外離世的花季女兒而捐建。周末記者來到圖書館採訪,一進大廳,就看到門口整齊停放著許多輛嬰兒車。原來這個圖書館的一層是母子閱覽室和兒童閱覽室,到了周末,父母就帶著孩子來到圖書館學習。母子閱覽室外的鞋櫃裡,擺著父母和孩子大大小小的鞋子,相映成趣。母親帶著孩子們席地而坐,指導稍大的孩子閱讀,而看上去隻有一兩歲的小娃娃則好奇地盯著花花綠綠的圖書。雖然時常會傳來幾聲啼哭,但其他讀者並不介意。 

  為了幫助因工作繁忙無暇帶孩子去圖書館的家庭,首爾市還有許多上門圖書館。記者所在小區每周一下午都會開來一輛“上門圖書館”面包車,車廂上畫著可愛的卡通人物,打開車兩側的移動門,四排書架展現開來。在這裡可以現場辦理借閱証,借出的圖書既可以通過“上門圖書館”還,也可以直接還回區內的圖書館。這種“上門圖書館”很受孩子和家長們的歡迎,有的小朋友直接坐在附近的路邊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根據韓國最新的《全國圖書館統計調查》,韓國公共圖書館每年呈增長趨勢,截至2013年共有公共圖書館865家,每個圖書館覆蓋5.9萬人。韓國城南市市長李載明在板橋兒童圖書館開幕致辭時表示,圖書館是培育孩子們夢想的地方,希望未來這裡能走出許多的科學家、創業者和領導人。

  如果從孩提時代就能養成閱讀的良好習慣,圖書館帶來的奇跡將不可限量。

  

  “新居怎麼可以沒有書架呢?”

  本報駐德國記者 馮雪珺

  當主人詢問大家對新居的意見時,好幾個人都立即表示:“你的新居怎麼可以沒有書架呢?”於是,這位朋友“不愛讀書”的名號,很快就被當作新聞在朋友圈裡傳播開來。 

  前些日子,記者在柏林乘城鐵出門辦事,因為是復活節假期,車廂裡基本坐滿了人。然而沒過一會兒,記者就感覺渾身不自在起來。環顧四周,除了記者和一名十幾歲的少年,其余乘客人手一本書,個個看得入迷。仔細觀察,發現大家手中有《美學批判》《19世紀德語詩歌解讀》等等,偷瞄身邊一位大媽手中的電子書屏,發現她正在看最近熱門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百無聊賴翻看手機的記者成了車廂裡的“異類”,望著對面一邊看書、一邊抬頭思索、念念有詞的大叔,慚愧得不敢再抬頭。

  有調查顯示,97%的德國人都有睡前看書直到入睡的經歷。收藏圖書的數量以及品種,甚至會成為評判一個人的標准。朋友克裡斯蒂娜告訴記者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她的朋友搬入新房不久,興沖沖地邀請大家到新居參觀。當主人詢問大家對新居的意見時,好幾個人都立即表示:“你怎麼可以沒有書架呢?”於是,這位朋友“不愛讀書”的名號,很快就被當作新聞在朋友圈裡傳播開來。

  德國人對閱讀的熱情,從青少年時期就開始顯露。德國統計公司調查顯示,12歲至19歲的青少年中,每天多次主動讀書的比例高達39%。事實上,從2008年起,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德國閱讀基金會共同開啟了“閱讀起航”項目,口號是“為孩子樹立閱讀的三座裡程碑”,針對孩子1至3歲、3至6歲、6至8歲三個年齡階段的認知特點,向其父母先后贈送3套兒童讀物禮包,從小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據介紹,他們已送出450萬套閱讀禮包。“閱讀起航”還有37位“讀書大使”,從國家足球隊前任隊長菲利·普拉姆,到當紅演員、作家、播音主持等,專門向孩子們分享他們的讀書經歷和體會。

  在德國,圖書並不便宜。一本包裝精美的書動輒二三十歐元(1歐元約合6.61元人民幣)。因此,人們特別鐘愛一種被稱為“口袋書”的書籍。這類圖書多用再生紙印刷,體積較小,便於攜帶﹔加上沒有花哨的彩頁和圖片,價格也十分親民,幾歐元就可以搞定。在德國家喻戶曉的雷克拉姆出版社,就是因為專門發行這種廉價平裝書籍而享有盛名。

  德國每年都有2萬多新出版物發行,然而以2014年為例,德國圖書市場總營業額為95億歐元,年增長率僅為0.1%。這表明,市場上的圖書越來越多,然而銷售額卻沒有太大變化。是不是德國人書買的少了?對此,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一項研究報告表明,2014年,德國電子書市場增長趨勢強勁,總營業額突破3億歐元,與2013年相比增長54%。近年來,電子書因價格便宜、攜帶方便的優勢,發展非常迅猛,尤其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正如德國《時代周報》專欄作家卡特琳·帕斯西所說:“多虧了電子書,我現在錢花得越來越少,書卻讀得越來越多。”

  

  “書籍簡直是英國的貨幣”

  本報駐英國記者 黃培昭

  盡管iPad和Kindle等已經進入人們的閱讀生活,但對英國人來說,他們更喜歡手捧一本紙質書籍閱讀。

  在英國常駐,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個國家的讀書氣氛格外濃郁。

  這裡說的讀書,是真正意義上的“讀紙書”。盡管iPad和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等已經進入人們的閱讀生活,但對英國人來說,他們更喜歡手捧一本紙質書籍閱讀。記者行走倫敦等地,發現不僅圖書館裡人山人海,人們專心致志地閱讀、選書,而且在公園、公交車、地鐵等公共場所,也總能見到聚精會神沉浸書海的人們,他們那麼沉醉,那麼心無旁騖地靜心閱讀,讓人印象深刻。

  出於好奇,記者特意採訪了一些讀者,發現多數人讀的居然不是想象中的輕鬆讀物,也不是衣食住行生活類的實用書籍,而是小說、藝術等類別的高雅之作,其中不少人讀的還是名著。

  有一回,在去謝菲爾德城採訪的火車上,記者看到一位年輕姑娘在讀狄更斯400多頁的長篇小說《荒涼山庄》。大約兩年前記者剛來英國常駐時,閱讀的第一本英文書就是《荒涼山庄》,看到眼前的景象,自然感到幾分親切。這位來自英國著名高校杜倫大學三年級的學生羅茜,告訴記者她並不是學文科的,之所以讀狄更斯的書,是因為“名著經過了時間的檢驗和歲月的篩洗,不會過時,始終具有強大的藝術魅力,值得再三品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字顯示,在英國,平均每人每年讀書64本。據記者觀察,實際上這一數字隻會高,不會低。人們一般認為,大城市尤其是首都的文化氣氛濃,書店多,人們讀書方便,而小城市特別是偏遠地方,讀書條件就要差得多。然而,英國的鄉鎮也一樣閱讀氛圍濃厚。在威爾士一個名叫海伊的村鎮,人口不到1500人,但那裡卻是書籍的寶地:村鎮上排著10多英裡長的書架,滿滿當當擺滿了數百萬冊的圖書,鎮上的人們以讀書、購書和賣書為業,每年5月還舉行“文學節”,幾十年來每年平均吸引50多萬游客前來淘書、選書,一探究竟。

  一位東歐國家的外交官離任倫敦時深有感觸地說,無論在飛機上,還是在倫敦破舊的地鐵裡,抑或在穿越英吉利海峽地下隧道的“歐洲之星”高速列車上,英國人隨時隨地在閱讀,“書籍簡直成了英國的貨幣”。

  的確,讀書已經深入到英國人的骨髓,書籍早已成為英國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日不可或缺。

  統計顯示,英國每年出版10多萬種新書,英國政府大力鼓勵民眾閱讀,比如各城市所有社區,都有許多大型現代化圖書館,窗明幾淨,環境幽雅,藏書豐富。圖書館對所有人免費開放,一次可借20本書,借期3周,同一本書可續借8次。一座座圖書館仿佛一座座文明燈塔,吸引著人們前來借閱,豐富讀者的文化知識儲備,照亮民眾奮力前行的人生之路。

  

  版式設計:宋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3日 23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