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文茂靜靜地走完了86載:相聲的"清湯火鍋"別沒了
最早聽蘇文茂,是《扔靴子》。很簡單一個小笑話,不緊不慢地鋪,不裝腔不作勢,也沒有什麼“猛料”,句句都在尋常生活之內。毫不費力就翻出了意料之外,效果極好,“等另一隻靴子落地”也成了俗語掌故,現在仍為報章常用。
蘇文茂的相聲,文縐縐的喜劇形象、含蓄溫文的包袱、雲淡風輕的使法,用火鍋底料做比,好比老北京火鍋,白水清湯。不像當下許多相聲,紅油一層、麻辣幾重,生怕口味不重、刺激不了觀眾的味蕾。
有人恐怕要撇嘴:“清湯鍋”,好在哪兒?包袱給得少,皮又厚,鋪墊十幾二十句,最后樂一下,還得費勁去琢磨——過時了,我們就愛聽快節奏的、直給型的!
確實,在畫面快速變化的影視藝術的熏染下,大眾的接受心理已經發生了變化,青睞短平快,不耐煩大段的鋪墊和延遲,碎包袱集錦式的相聲較受歡迎,夸張賣弄的表演風格甚至直接上重口味的段子還能博得滿場哄笑。像老先生那樣含蓄,還有生命力嗎?
這是對含蓄這種藝術手法的輕視,也是誤讀。
含蓄,容易保証相聲的藝術格調。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說,“說半句,留半句,或說一句,留一句,令人自思”“借他事喻之,言雖在此,意實在彼”。這種做法,在藝術倫理上,不容易越紅線,不涉猥褻。相聲是市民藝術、世俗藝術,難免涉及飲食男女。另外,有時候出於表演的需要,捧逗演員需要互相挖苦。有些演員的做法是生冷不忌,直說愣給,甚至靠“敢說下流話”為招徠觀眾的手段,通篇的主要笑點就是佔捧哏演員的便宜,這樣的作品格調太低。
從創作態度上,也是懶惰,對行業的發展沒有好處。
含蓄,更容易保証相聲的藝術效果。按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講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表演者露出一角,而觀眾卻感受到整座冰山。這種方法,需要表演者高超的控制技巧,也需要調動觀眾的想象力甚至思考力。和簡單的搞笑相比,看似費勁,其實卻使幽默有了結構性,實際效果更佳。前者是拿痒痒撓撓胳肢窩,撓止則笑停﹔后者是含了一個無形的笑橄欖,越咂摸越有味。不但有前味,而且有后甘。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說:笑話是一種期待某種情況發生的緊張忽然的消失,耐心鋪墊,蓄積幽默能量,然后忽然放出,形成一瀉千裡之勢,這是更高級的造笑術。這裡頭有藝術辯証法:含是為了更好地放,向死而生,其生彌燦﹔計白當黑,其黑彌顯。彈簧壓緊了,力量才足啊。
當然,說貴含蓄,不是說不能有夸張、張揚、耍寶。十八般兵刃各有其用,每個人的藝術稟賦也不一樣,不能強求一律。只是希望以后餐桌上還能有清湯的一席之地而已。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5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