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聚焦“京劇電影工程”:梨園光影 賡續新篇

2015年05月07日08: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梨園光影 賡續新篇(文化圓桌)

 

  制圖:蔡華偉

  傳統是民族的根脈,文化是民族的靈魂。與上世紀京劇電影拍攝高峰相比,自2011年開啟的“京劇電影工程”,不僅在平衡電影藝術語言與保持京劇藝術本體地位關系的處理上超越了前人,而且是迄今為止京劇電影歷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大、技術最新的一次拍攝。

  京劇是中國社會歷史形象化的百科全書,“京劇電影工程”體現了今天藝術家們的創造能力與文化擔當,展現了今天這個時代的戲劇風採與影像神韻。本期文化圓桌,邀請戲劇評論家、京劇表演藝術家與電影導演,從各自的視角闡釋行進中的“京劇電影工程”。

  ——編 者

       

  打造傳世之作

  崔 偉

  京劇電影,是中國百年電影史的開端。京劇與電影的合作,在上世紀20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形成了流光溢彩的高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隨著文化欣賞的多樣化,京劇不僅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有所減弱,與電影的密切合作關系也逐漸疏遠。

  欣喜的是,2011年7月我國開始實施傳統經典京劇電影系列拍攝工作,即“京劇電影工程”——包括《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穆桂英挂帥》《鎖麟囊》《乾坤福壽鏡》《勘玉釧》等10部大戲,目前《龍鳳呈祥》《霸王別姬》《狀元媒》《秦香蓮》《蕭何月下追韓信》正在陸續上映。

  這是一項影響和意義深遠的國家性、歷史性工程。10部劇目寓意深刻,都充分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美德與價值觀﹔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濃郁呈現京劇之美的藝術精品﹔都是代表京劇重要流派精華與價值的藝術瑰寶﹔都是長久以來最為觀眾熟悉喜愛的藝術力作。京劇是“角兒”的藝術,劇目的演員陣容強大,有李維康、馮志孝、葉少蘭、耿其昌、趙葆秀等主演的《龍鳳呈祥》,尚長榮、史依弘等主演的《霸王別姬》,王蓉蓉、譚孝增、杜鎮杰等主演的《狀元媒》,孟廣祿等主演的《秦香蓮》,陳少雲等主演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最大限度薈萃了不同行當藝術家的精彩表演,形成名家強強合作的整齊陣容,展示了近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京劇藝術人才的最強陣容和當代傳承發展的成果。這一工程在劇目中最大程度地體現了京劇觀賞和傳承的審美看點與藝術形式的豐富多彩,並利用電影手段充分展示了京劇各個流派的藝術神採、不同神韻,使原本古老的京劇藝術煥發出濃濃的藝術內涵與鮮活的藝術感染力。

  這是一項凝心聚力、精益求精的“德藝雙馨”工程。工程建立了藝術指導小組和項目實施監督管理機制。藝術指導小組由當前我國京劇界最具權威的藝術家、專家組成,認真履行藝術審核把關職責,對劇目實行審核、指導、示范,以及后期舞台演出與電影樣片的藝術把關。所有參演藝術家真誠合作、不計得失,不拘一團一院,強強聯合組成最佳陣容,營造了團結合作、和諧敬業的新風氣。為充分發揮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電影技術的表現魅力,滿足當代觀眾的欣賞需求,展示京劇表演、服飾、化妝、音樂的整體之美,所有細節精益求精,配角和樂隊同樣強調名家擔綱、高手組合,一絲不苟。

  這是在當前審美和技術的新條件下,戲曲電影的成功探索。毋庸諱言,濃郁體現中國傳統寫意審美觀的京劇,與電影藝術的表現手法和審美觀念,有著本質的區別。往往越是舞台上的看點,越成為電影展示時的難點。這五部影片,盡管存在一些探討和改進的細節,總體上都自覺地最大限度地使京劇插上電影藝術的表現翅膀,同時傳達京劇的本質美,承載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表達與藝術表達的形神風貌。五部影片非但沒使京劇的精彩打折扣,還讓其更加傳神與鮮活。參與工程創作的電影導演,盡管對京劇充滿敬畏,卻並沒有束縛創造能動性和風格追求。技術手段的精益求精也使影片的完美性、觀賞性與以往相比大大提升。

  工程確立的電影創造要達到“京劇藝術片的傳世之作”的目標,和既要“原汁原味”又不能“一成不變”地體現京劇藝術美學與表演看點的原則,經過京劇與電影藝術家的彼此尊重、努力合作、優勢互補已經達到。對於推動電影更好地傳播表現京劇等中華傳統戲曲藝術,它們同樣意義深遠。與中國京劇電影最初階段《定軍山》那樣的片段記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京劇影片的舞台記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和“樣板戲”時期舞台藝術片的初步探索相比,它們無論在電影手法、電影技術,還是經典表演看點捕捉和電影藝術創造效果強化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它們不僅弘揚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對於中國電影藝術傳遞中華精神、呈現中華氣派、創造中華風格同樣是難得的收獲!

  (作者為中國戲劇家協會副秘書長)

      

  “移步”不“換形”

  李維康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講:“戲曲是以歌舞講故事。”京劇也正是以“四功五法”的程式敘述故事、抒發感情、刻畫人物的。同昆曲一樣,“有字必歌、有動必舞”,京劇是藝術性、技術性極強的劇種,演員必須身懷絕技、有嫻熟駕馭程式技巧的能力,才能贏得觀眾的認可。

  《龍鳳呈祥》是一出百年不衰的經典劇目,經幾代藝術家千錘百煉,至今仍為觀眾喜愛。應該如何傳承呢?我想,是要深入地鑽進去,再清醒、明白地走出來,繼而精心慎重地改進、創新,才能有望成功地再現這一經典劇目。

  自2011年底,接受《龍鳳呈祥》演出拍攝電影的任務后,我就立志盡最大的努力,發揮最佳水平,為傳承好京劇貢獻所能。從接到拍攝任務到拍攝完成的兩年時間裡,我幾乎每天都生活在這出戲中。重新研讀劇本,加深對孫尚香這個人物的理解,並為如何在藝術上高標准地體現做了一些努力。首先,深入研究前輩僅存的一些音像資料,苦思追憶過去曾看過的現場演出,尤其對梅蘭芳、張君秋兩位大師的“音配像”資料反復研看、對照、思考,盡最大努力把前輩留下來的精華全面繼承下來。同時,根據自己的學習體會,謹慎地取舍加工、再創造。從劇情、人物需要出發,對唱腔、念白、做工、舞蹈、服裝、化妝、道具等諸方面進行了改進。在繼承的基礎上,走的是“移步不換形”的創新之路。

  比如,“洞房”一場的大段西皮慢板,重要的是不能單純地耍花腔,而是要真實地唱心情。正如前輩總結的“發於內而形於外”,表達的是孫尚香在洞房花燭之夜,作為初婚少女仰慕舉案齊眉的梁鴻與孟光,想的是今晚與劉備成婚欣喜嬌羞﹔埋怨兄長孫權不該以胞妹做代價設計毒害劉備,同時為劉備的安危擔憂﹔又為喬國老鼎力支持而感到欣慰……這些復雜的情感都要貫穿於唱腔、過門的始終。每字、每句、每個行腔中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都要熟練巧妙地運用其中,情真意切、神氣完足地演唱,才能讓觀眾滿意。我演唱的這段唱腔,主要是張派的腔,也有新腔的創造及新的技術運用,這也是演員必須做的二度創作。

  比如,“別宮”這一場是感情的重頭戲,詞不多,情甚濃。在孫尚香向母親說明馬上要同劉備回轉荊州之后,唱“老娘親”三個字時,電影拍攝有一個數分鐘的長鏡頭,從全景逐漸推成特寫。開拍時全場安靜,我用了幾分鐘醞釀情緒,暗示導演可以開拍,音樂響起,我從無淚至含淚到淚水奪眶而出,配合散板唱腔,一氣呵成。同時,攝影師、燈光師等精心配合,誰都沒有任何的差錯,所以隻拍了一遍,導演就通過了。這與我年輕時拍攝電影《平原作戰》中小英“哭娘”、電視劇《四世同堂》中韻梅的鍛煉也有關系。這次的表演也是我一直在藝術表演上苦心追求的體驗與體現相結合的京劇表演體系,在這出戲中的一個展現。這也說明,演員隻有真心投入,才有可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比如,“跑車”是載歌載舞的一場戲。雖然短,但需要好的圓場功。如今我已年近70,氣力不佳,如果不恢復,不練功,就會在舞台這塊方寸之地獻丑。為了完成這幾分鐘的一場戲,需要不間斷地練功,所以,我就在家或者附近的小公園裡練唱、練走圓場。為在鏡頭前展現京劇多彩絢麗的服飾,我對服裝也有一些改進。

  令我感動難忘的還有,在我二十幾歲就合作過的、現已七十余歲、身患重病的師哥荀皓,以及任鳳坡、常貴祥,他們不舍晝夜地堅持在現場﹔導演、攝像、燈光師等每日大汗淋漓地工作著,毫不抱怨,全身投入﹔銀幕后面,精心為我們錄音、制作的李祖銘、秦英、尹曉東及樂隊的王彩雲、耿連軍……這些可愛的合作者們的一言一行,就像一部沒出鏡的電影,永遠定格在我心中。 

  (作者為京劇電影《龍鳳呈祥》主演)

    

  京劇視角 電影視聽

  滕俊杰

  2015年1月28日,由全球193部3D片子參賽、600多位國際評委投票的年度世界3D電影評選中,3D全景聲版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奪得“最佳音樂故事片”獎——金·盧米埃爾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這個國際大獎,為中國京劇、中國電影在世界“留得下、傳得開”貢獻了一份力量。 

  不少由舞台劇改編的電影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是:要麼完全舞台化,缺少電影視覺、聽覺的智慧﹔要麼遠離經典原作,喪失誠意。我告誡自己:在拍京劇電影時,雙眼要變成京劇的視角﹔當然,還要跳出來,變成一個電影鏡頭、電影觀眾的一雙眼睛,在充滿節奏感的敘事和煥然一新的視聽愉悅中欣賞投入。這是我本次導演工作的全部要義。

  創新,從來就是京劇的底色。我下定決心“自找苦吃”,在拍好2D版京劇電影《霸王別姬》的同時,套拍3D全景聲版。我期待以“五個著力”,淡化戲曲和電影的違和感,讓雙方產生一種新的和諧,在尊重京劇規律的前提下,滿足懷舊和創新的鏈接與融合。

  著力影像敘事。在《霸王別姬》的鏡頭敘事考量中,除了緊緊抓住敘事脈絡、敘事節奏之外,重點刻畫了反打鏡頭、反應鏡頭和長鏡頭,在秉承原作舞台表演的基礎上,賦予電影觀眾視覺感、現代感。此外,重點刻畫了貫穿全劇、具有隱喻性的視覺符號——項羽的背影。在電影中,項羽邁入大殿時的第一個畫面即為背對鏡頭朝王位走去。這一表現方式濃縮了項羽在京劇中特有的出場程式和步法,同時 “暗藏玄機”,以“滿鏡頭”的方式表達他此時目空一切、急於稱王的狂妄。

  著力角色場面調度。京劇《霸王別姬》有自身傳統的調度方式,但電影的角色場面調度必須作出調整與改變,從而更好地服務於整體敘事。例如項羽被“垓下重圍”的情節,現場角色調度呈現從“平衡感”到“失衡感”再到多層旋轉的“眩暈感”的變化過程。74歲高齡的主演尚長榮先生從頭至尾不用替身,連續在盛夏40攝氏度高溫下,堅持實裝上陣,他“一打到底”的精神和扎實的武功,以及上海京劇院的技術指導和全體武生演員的傾力投入,將武戲調度的設想變成了可能。

  著力人物內心挖掘。必須在人物內心的挖掘中表現角色性格的走向。在項羽與虞姬作最后一次對飲這場戲中,鏡頭隨深情的念白節奏,分別推至項羽與虞姬的特寫至大特寫,又重復對切。這是戲曲表演舞台上不可能呈現的“視覺再造”,也是劇場裡遠遠坐在座位上看戲的觀眾感受不到的。這時,電影觀眾會發現,項羽和虞姬的眼中已滿含淚水,含而不落、凝而不滴。隨節奏緩緩推上的人物特寫,給觀眾搭建了一條走向角色內心世界的通道。直到后來項羽唱完“力拔山兮”后,左眼角流下了一滴淚。這滴淚,是項羽內心劇烈跌宕的真實寫照,不多不少,恰到好處:多了,不像英雄﹔少了,缺乏人情味。

  著力美術突破。舞台美術,特別是對虛擬、寫意背景的追求,是這部電影重點著力且必須突破的。我們著重研究了高科技數碼技術背景在京劇電影拍攝中的運用,獲得了成功。它多層次、多質感的舞台背景呈現(包括雲、水、天的變化等),將一個固定不變或單一平面的背景變成與表演有機融合的立體空間,從而“打開”了舞台,讓人漸漸“忘記”了舞台,融入了電影。

  著力3D和全景聲制作。3D拍攝最突出的視覺特點就是出屏效果,它形成了一次次“破幕而出”的逼真感,讓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我對劇中適合制作3D效果的內容做了詳細的梳理,切忌過多過頻,保持了一定的“克制”。全片成功運用了目前全球最先進的全景聲技術,十分接近人在現實生活中對聲音的全方位感受,在聽覺層面上大大豐富了傳統的京劇唱、念以及曲牌旋律與鑼鼓點。

  (作者為京劇電影《霸王別姬》導演)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07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