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專家談"新常態"下的文化產業:尊重市場才能健康發展  

本報記者 劉 陽
2015年05月21日08:4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產業,尊重市場才能健康發展(面對面·“新常態”下激發文化活力(6))

  隨著我國宏觀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社會發展各方面也迎來新一輪相應的變化,文化產業也不例外。在新的發展態勢下,如何才能促進文化產業和市場的健康發展?文化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又怎樣才能進一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張曉明。

  記者: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什麼樣的新態勢?

  張曉明:我國於“十五”時期正式提出發展文化產業,到今年已經過3個五年計劃。大體上說,從“十五”到“十一五”保持了超常的發展速度,從“十二五”開始降低發展速度。未來,文化產業發展將以較穩定的速度發展。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從2004年到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3.440億元增加到11.05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6%。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增速開始下降。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5%,增速明顯下降。今年1月23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增長11.1%,比同期GDP現價增速僅高1個百分點。從以上數字可見,“十二五”時期我國文化產業盡管在國民經濟中佔比穩定上升,但是發展速度逐年明顯降低,那種大幅超出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情形已經不會再有。

  記者:文化產業發展速度降低意味著什麼?

  張曉明:發展速度的降低背后是發展方式的常態化調整。超常發展速度背后是非常規的發展方式,發展速度降低一定意味著發展方式的調整。自從2000年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文化產業以來,特別是2003年啟動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文化產業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了改革對原有文化事業單位“存量”潛能的“釋放”,以及政策對文化企業“增量”產能的“促進”,總之是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推動而非是市場對產業的內生作用,才保持了“高檔位”熱運行狀態。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以行政手段推動發展在獲得短期效果的同時也加劇了配置資源的種種不合理問題。比如,地方政府的過分干預將強化行業性和區域性壁壘,阻礙著文化資源的流動,致使市場分割和重復建設﹔比如,過於依賴政府的市場競爭會使價格信號扭曲,導致市場結構不合理﹔又比如,有限開放的市場導致開放度高的部分過度競爭、供大於求,開放不足的部分競爭不足、供不應求。這就使文化市場在低水平基礎上迅速從短缺走向過剩,發展變得不可持續。隨著宏觀經濟發展趨緩,本輪文化體制改革進入收官階段,以及與改革配套的政策刺激效應逐步衰減,發展速度必然降下來。

  記者:如何在宏觀上調整相應政策以推動文化產業順應社會發展的新狀態?

  張曉明:調整政策以推動文化產業順應社會發展的新狀態,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任務。

  今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對於“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的政策環境可以有這樣一個基本判斷:由於宏觀經濟環境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態勢, “十一五”“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以“鋪攤子”為主要特點的發展態勢在轉向以“上檔次”為主要特點的新階段。在政策取向方面,出現了從“特惠型政策”轉向“普惠性政策”,從“小文化”轉向“大文化”,以及從產業支持性政策轉向環境建設性政策的趨勢。

  所謂從“特惠型政策”轉向“普惠性政策”是指,要從服務於改革、側重財政補貼(所謂財政為改革買單)、輔之以稅收優惠,並且主要面向改革企業的“特惠型”政策組合,調整為服務於創新發展、以稅收優惠為主、輔之以財政補貼的,面向所有市場主體的“普惠型”政策組合。所謂從“小文化”政策轉向“大文化”政策是指,從著眼於推動滿足最終消費需求的生產活動的政策組合,轉向更多地推動滿足生產性需求,發揮生產性服務功能方面的生產活動的政策組合。所謂從產業支持性政策轉向環境建設性政策是指,圍繞建立健全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開放文化市場,實行特別准入制度、特殊管理股安排、支持小微企業和大眾創業,以及鼓勵文化金融合作等等。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報告中,關於文化發展最重要的政策表述第一主題詞從“文化產業”變成了“文化市場”,這就為新階段的發展開辟了思想解放的新方向。我們必須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基點,重新思考並處理好“文化產業發展”和“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設”的關系。

  產業與市場的一般關系是:市場經濟有較長的自發演進歷史,而產業政策作為國家對市場的干預,服務於后發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發展戰略。如果市場經濟體系健全,產業政策就能起到彌補短板、形成戰略增長點,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作用。但是如果市場體系不開放不健全,產業政策則會脫離市場需要,扭曲市場規律,造成資源錯誤配置,成為政府的自娛自樂。回顧“十五”以來文化發展過程,總體上來說,我國文化市場的開放程度一直落后於文化產業的政策干預強度,使得文化產業發展越來越脫離市場需求,依賴於財政的直接支持,成為政府政績工程。因此,“十三五”時期改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回歸文化產業與文化市場的合理關系,不斷擴大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1日 17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