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草木緣情"展現中國古典文學中生機盎然 體現"天人合一"

杜  非
2015年06月02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草木這顆精靈(做書者說)

  《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潘富俊著﹔商務印書館出版。

  從“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到“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從“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文學作品中出現植物的身影,早已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然而細究起來,作為生物學分支的植物學原為西學,有著嚴謹的科學理論、方法與實踐體系﹔文學則以文字為載體,重在形象地反映現實,表現作家的心靈世界。二者似乎分屬兩個世界,一個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外部世界,一個出自我們的內心。無論日常抑或先賢,科學與人文、草木與文學的世界卻從未涇渭分明。

  潘富俊教授稱得上用心有夢之人,大學后主攻植物科學,業余時間卻沉浸在中國古典詩文歌賦中,將古文中的植物與現代植物學體系中的植物相比對,追根溯源,考訂名目,分辨其中虛實﹔厘清文學作品的寫實與想象,分門別類,以科學印証文學,以文學豐富科學的維度。做到這些,除了具備追根問底的科學精神,更需要體悟自然萬物、人間情懷的細膩心思。在任台北植物園主任期間,他特意設置了“詩經植物”“成語植物”等專題植物展示區,使觀者到植物園觀賞植物有了豐富的人文內容。離開植物園至大學景觀系任教后,他講授植物與文學、台灣的植物文化等課程,在世界多地講授植物與文學緣情體物的關聯。

  內地讀者對潘富俊並不陌生,早在2003年初,其《詩經植物圖鑒》出版即引發了業界和讀者的濃厚興趣,其后《楚辭植物圖鑒》《唐詩植物圖鑒》《成語植物圖鑒》接踵而至,持續不斷地提醒讀者,不了解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就無法完全理解中國古典文學的美。此次商務印書館推出的《草木緣情: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植物世界》應該說是潘富俊多年來文獻研究與田野考察的總結,其內容幾乎囊括了植物與文學這一主題的方方面面,對文學作品中植物名稱的辨析與古今演變、植物的文學意境、國畫中表達畫家情意志趣的植物等均有涉及,可以說是作者近半個世紀研究成果最為系統、最為集中的展現。

  作為一名科學家,潘富俊的數據統計與運用令人驚嘆。他發現,漢唐以后較具代表性的詩詞總集中,除了《唐詩三百首》和《玉台新詠》,含有植物種類句子的詩詞,佔全書詩詞總數的一半以上,可見植物在古詩詞中的地位。關於《紅樓夢》,作者統計出,前八十回每回出現植物種數多於后四十回。第一個四十回每回出現的植物種類平均為11.2種,第二個四十回平均每回出現10.7種,而第三個四十回平均每回的植物種數隻有3.8種,不僅如此,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植物種數的分布就大不相同。所以,以作者對植物熟悉的程度,和植物意涵在文章內容的運用上,前八十回亦遠勝於后四十回,他以此支持《紅樓夢》前八十回與后四十回為不同作者所撰的觀點。他還發現,大量的數據表明,文學作品的成就與作者對植物認知度、對植物隱喻的掌握度相關。清代詩人的傳世別集中引述植物種類超過兩百種者,多是文學成就高的名家。

  作為一名古典文學愛好者與研究者,作者對植物的理解並不限於綱目科屬種的羅列分辨,生理性狀的描摹,醫藥飲食的經世用處,植物在文學作品中“起興”“借喻”的運用。對於植物所代表的典故意涵,作者亦有准確深入的理解,他認為歷代文人大都對植物懷有感情,常常形之於詩,詠之以情,例如“枯楊”表達了慘淒的心境,“楊柳”散發著離別的憂傷,“採薇”原為田野間處處易見的野蔬,有了久遠的歷史故事與詩人的隱喻,遂用來頌揚忠貞不渝的節操……

  季羨林先生曾講,“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最大的貢獻,天是大自然,人是人類,“天人合一”就是人與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處。《草木緣情》展現的中國古典文學中生機盎然、豐富多彩的植物世界和人文世界,以及古人崇尚自然、追求天趣、體恤萬物的自然觀,不正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嗎?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2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