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讀李懷蓀的《湘西秘史》有感:古老文明的湘西絕響

蔡  頌
2015年06月02日08:0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湘西文學是中國當代地域文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現當代關於湘西的文學書寫,讓我們對湘西產生了兩個特別的印象,一是“血色湘西”,那裡的人霸蠻、強悍,帶著原初又醇厚的生命質感﹔二是“文化湘西”,那裡山清水秀,民心如洗,地域文化特色鮮明。今天,我又讀到了李懷蓀的《湘西秘史》(作家出版社出版),其對湘西文化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展示,本質上是一部關於神秘湘西的百科全書式的歷史文化小說。

  《湘西秘史》寫的是從清末開始半個多世紀間,湘西三代人的恩怨情仇。清末湘西,外來民族和湘西土著出現了交融的趨勢,小說抓住了這種融合在文化層面上的表現,一方面,漢族與苗族各有文化傳統,並行不悖﹔另一方面,不同民族文化之間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多民族的文化形式在這裡水乳交融。作者通過對浦陽鎮幾個世家大族日常生活的描寫,全面地展示了這一時期湘西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參考價值。

  《湘西秘史》對作為湘西文化重要載體的地方戲曲和巫儺文化進行了記錄與描寫。地方戲曲是民間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湘西紅白喜事都少不了戲曲的參與。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張復禮就是高腔戲愛好者,他的妻子潘小芸原本是戲曲坤班的青衣,而龍發勝和石法炎則是湘西巫儺文化的繼承者與實踐者,在他們身上有極富地域特色的楚巫文化的身影,有湘西人對於生之崇拜與對於死之敬畏。

  《湘西秘史》對湘西文化的展示還表現在語言的綜合運用上。書中涉及的語言極其豐富,在書面敘述語言之外,有地方特色鮮明的人物對話、地方戲語言、神秘的巫儺語言。在人物對話上,作者盡量運用湘西特色的方言俚語,使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以敘事語言為主體,摻雜湘西特色的方言俚語以及神秘符咒語言,既增添了小說的意趣和可讀性,又深化了小說的文化蘊含。

  在從事《湘西秘史》的寫作之前,李懷蓀已經從事湘西歷史文化研究達40余年,在上世紀60年代,他開始走訪湘西各個古鎮,對湘西的地方文化進行了細致的田野考察,搜集到大量的原始資料。他還是地方戲的研究專家,參與和策劃了辰河目連戲的整理工作,走遍了“辰河”。以這樣的積累來寫湘西,自然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同時也決定了這部作品以凸顯湘西的地域文化特色見長。

  當我們通過現代文明來透視神秘的楚巫文化時,我們會理解這一文化背后其實是人們對於大地豐收的渴望,對於子孫繁衍的期盼。在今天看來,作為古老文明的絕響,湘西文化將慢慢揭開她神秘的面紗,這種文化儀式以及由此而誕生的文學作品將撫慰與潤澤人們在現代文明驅使下逐漸干涸的靈魂。李懷蓀通過對湘西的書寫第一次把神秘的湘西文化如此全面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他的一大文學貢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2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