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風口上的文化產業:投資文化產業別太任性
曾幾何時,為文化項目、文化產品找投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而今,這種情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在某種意義上說,文化產業已經到了“不差錢”的階段。隨之而來的,是社會上關於文化產業是否泡沫太多、產能過剩的質疑和追問。誘惑在先,風險在后,在今天投資文化產業,還能約嗎?
經濟發展激活文化消費——
文化市場“不差錢”
當下,文化產業已站在資本關注的風口上。統計顯示,僅2014年,我國就發生169起文化傳媒行業並購,包括影視、游戲、廣告、出版、有線和衛星電視等多個行業,涉及資本約1605億元。再加上阿裡、百度、騰訊等互聯網大佬進場,一向被視為“小圈子”的文化行業進入了高燒不退的狀態。
資本的嗅覺向來是最靈敏的,其選擇和走向,一方面來自市場熱點的誘惑,一方面也緣於政策的導向。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04年至2010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從3.440億元增加到11.05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3.6%。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實現增加值180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5%﹔2013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為21351億元,與GDP的比值為3.63%,增長11.1%。雖然文化產業的增速放緩,但其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仍然穩步上升,增長速度也始終高於GDP整體增幅。
另一方面,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也進一步推動資本向文化行業的流動。僅2014年8月以來,政府就先后出台《關於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關於大力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政策。今年5月,中央部委層面為支持小微文化企業發展還制定了首個專項年度工作計劃方案——《2015年扶持成長型小微文化企業工作方案》。
據測算,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處於1500—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就會進入快速增長階段,當人均GDP達到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需求將佔總消費支出的23%。2014年,我國人均GDP已接近7575美元,但人均文化消費卻遠未達到相應指標,尤其在中西部等不發達地區,文化消費的需求就更低了。
“文化投資熱是中國社會發展到相應階段,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越來越高的結果。當人們徹底解決了溫飽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之后,會自然而然地上升到更高層次的情感歸屬需求,文化消費便應需而生。因此,文化產業的資本熱潮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 北京新影聯電影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鐵東說。
從“食不果腹”到“飢不擇食”——
用做文化的心態來投資文化
然而,一個曾經長期“食不果腹”的文化市場在被資本點熱之后,它必然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產業和資本對彼此的“飢不擇食”。
幾年前,煤老板、房地產老板進入文化行業還曾一度成為媒體噓唏的新聞,而如今,這種現象對大家來說也不再新奇,文化行業內部流行的段子則是:“養豬的、煉鋼鐵的、賣煙花的、賣菜的、做家具的都來做文化了。”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去年,曾經被稱為“民營餐飲第一股”的“湘鄂情”更名中科雲網,並公告擬收購中視精彩、笛女影視兩家影視文化公司,意欲跨入“文化圈”﹔從事高端裝備制造的中南重工,收購曾制作發行過《女人心事》《鮮花朵朵》《我的糟糠之妻》等影視劇的大唐輝煌,並與之成立文化產業並購基金,進而與芒果傳媒合作,借助新媒體資源開拓渠道。類似的還有做強夯樁業務的中化岩土成立傳媒公司九州夢工廠,涉足電影、電視劇動漫、手游等業務﹔做汽車零部件的新朋股份投資大型演藝公司……
“進入文化行業的資本中,來自行業外的較多,這加速了社會資本的流動,帶動了文化市場的火熱,也使得業外資本的跟風心態表現得相當突出。”盈科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文化傳媒與知識產權專業律師王軍說,前兩年電視劇市場很火,大家就紛紛涌向電視劇,后來發現生意沒那麼好做,而國內電影市場規模增長迅速,於是就一窩蜂轉行做電影,而如今,曾經的“知識產權”變身新概念“IP”,又制造了一輪優質網絡小說版權的爭奪。“有的人以為做文化的利潤高,恨不得借新三板、創業板概念走一圈,搖身就變成億萬富翁。其實這個行業遠遠沒有那麼簡單。”
此外,一些投資者的心態也頗為微妙。文化投資政策中對土地、稅收等的優惠都對資本釋放出不小的吸引力。在這些利好面前,一些“任性”的投資者仍然存在。這其中,有打著建文化產業園的旗號“圈地”的,有只是想用“文化”給自己臉上貼金的,甚至還有只是想“捧角兒”的……各種復雜的投資心態造就了更加復雜的市場生態。
“可以肯定的是,以任何投機心態進入文化行業的資本都是走不遠的。文化行業畢竟不同於其他行業,必須以做文化的心態來投資文化產業——追求好的文化產品,創造好的消費體驗,才能真正獲得好的經濟回報。”王軍說。
融資成功只是第一步——
理性提高投資效率
前不久,天風証券投資業務平台天風天睿投資有限公司投資了電影行業頗具影響力的劇角映畫。在天風高級投資經理郭俊看來,天風看重的不僅是以電影營銷業務起步的劇角映畫在行業業已取得的成績和地位,更重要的是其未來從電影制作到放映的完整產業布局及其專業的團隊。“天風之所以投資文化行業,是想在文化市場上形成一個具有完整產業鏈的布局。對於任何真正有志於文化市場的資本來說,投資對象的商業模式都是評估的重要標准。”郭俊說。
然而,對於文化企業來說,融資成功僅僅是其發展的第一步,從這裡出發,文化市場中的高風險之旅才剛剛開始。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3月27日,共有18家文化傳媒上市公司公布了2014年年報,雖然淨利潤都呈正增長,但業績背后卻仍有不少問題。如影視傳媒中,華誼兄弟2014年的業績增長主要為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和獎勵,以及出售掌趣科技部分股份取得的投資收益等﹔光線傳媒業績快報則顯示,報告期內,淨利潤為3.29億元,僅比上年同期增長了0.22%。而在動漫行業中,由於大部分項目都是先投資再啟動,具有前期投資大、現金流低、毛利不高、見效慢、投資周期長等特點,一半以上的企業超三成營收都來自政府補貼。
“盡管虧損的比賺錢的多,但青睞文化行業的投資者仍然前仆后繼,這就是市場的吸引力。”光大証券傳媒分析師高輝說。
“有人說現在的文化市場太火了,資本帶來的泡沫已經造成產能過剩了,這是不太准確的,”《綜藝報》電影中心總經理朱玉卿說,“對於中國的文化市場來說,人們的文化消費需求才剛剛被釋放,行業對資本的需求也遠遠沒有呈現出來。我們目前的問題不是錢多或者錢少,而是如何通過理性資本的理性投資提高投資效率。”
業內人士認為,與文化產業和市場相對發達的一些西方國家相比,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老百姓文化消費習慣的升級、產業鏈上各個環節的進一步完善、中小微文化企業的進一步壯大、以“互聯網+”為核心的新型業態的崛起,都為資本進入文化行業提供了無限可能。“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都是好的,在日益趨於理性的投資推動下,中國的文化產業將為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社會發展方式的轉型創造新的機會。”王軍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4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