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刊文談善待文化遺產:找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

王  玨
2015年06月04日07: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找到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新評彈·善待歷史文化遺產(10))

  最近在河北採訪基層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發現霸州勝芳古鎮張家大院的保護利用很具代表性。作為一個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家大院不僅免費向公眾開放,還免費提供給文化愛好者使用。社團活動室內,文化社團舞文弄墨,非遺傳承室內,非遺傳承人抒寫“活”的傳統。古色古香的老戲台上,老人們跳著舞蹈,孩子們翻著跟斗,夕陽給大院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傳統和現代、建筑和人,水乳交融、和諧美好。

  長期以來,如何善待文化遺產,存在一種狹隘的觀念。要麼是保護不力,讓古建筑、古遺址等殘破不堪、無人問津,要麼是利用過度,大拆大造、過分商業開發。可喜的是,隨時社會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用一種更開放、更理性的態度來對待文化遺產的保護。人們開始明白,對文化遺產妥善保護、合理利用,關鍵在於找到保護和利用的平衡點。

  文化遺產並不是孤立的物質、非物質遺產,它包含了與周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文化遺產的公眾利益和利益相關方的關系。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實踐的深入和觀念的與時俱進,當地居民等利益相關方的呼聲和權益越來越受到重視。尤其是對古建筑保護而言,處理好當地居民和文化遺產的關系,將人們改善生活的需求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相結合,讓人與文化遺產和諧相處,已成為共識。

  在具體操作中,需要在政府、社會、個人之間找到平衡點,形成良性循環的保護利用模式。香港的“活化歷史建筑伙伴計劃”提供了有益經驗。香港對古建筑採取“活化”思路,在政府、專業人士的監督下,將古建筑交給社會機構運營,既減輕政府負擔,又有效地保証在運營過程中其歷史文化價值不被破壞,同時還能提高公眾對古建筑保護與更新的關注度。同樣,法國對古建筑的保護利用也採取了社會參與的方式,鼓勵當地人甚至外國人租用具備條件的古建筑,但對租用者的使用、改造卻有著嚴格的規定。租用了塞納河左岸老建筑的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就對之進行了融入中國元素的合理改造,讓人充分領略了建筑的技術和藝術之美,感受到扑面而來的文化氣息。可見,合理的制度設計和良性運作的模式,不但讓保護利用行為得到獎勵、鼓舞,讓破壞損壞行為得到懲治、處罰,還可調動更多人的保護參與意識,使各方形成合力。

  在國際上,可持續發展能力已經成為衡量文化遺產的重要標准。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要特別重視其可持續發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蹴而就。當然,古人的創造留給了今人,今人的創造留給未來,在尊重歷史遺產的基礎上,也不要害怕改變。隻有融入今人的創造和元素,文化遺產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才能一代代永續流傳。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4日 17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