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從"平凡的世界"談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

●《平凡的世界》當年為什麼會出現“專家冷、讀者熱”的接受現象?
●從趙樹理、柳青到路遙,“人民文學”的力量在哪裡?
●什麼是現實主義精神?為什麼今天要重提現實主義精神?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可能性在哪裡?
以“人民文學”傳統
重構當代文學
前不久,電視劇《平凡的世界》熱播,引起了關於路遙和現實主義的廣泛討論。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在1988年完成,但這部現實主義鴻篇巨制在當時並沒有得到文學界的足夠重視。在文藝思潮風雲變幻的上世紀80年代,現代主義、先鋒派等文藝思潮風頭正勁,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規范,在這一審美規范的視野中,“現實主義”是一種陳舊、落后、保守的寫作方式,而隻有形式、技巧與敘述方式的探索,才是“創新”。面對以現代主義為新時尚的文學界,路遙卻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式,因而《平凡的世界》遭到的冷遇可想而知。
《平凡的世界》雖然受到主流文學界與評論界的忽視,但卻得到了讀者的廣泛歡迎,幾項讀者調查顯示,《平凡的世界》是“當代大學生最喜歡的文學作品”“20年內對被訪者影響最大的書”,等等。最近,《平凡的世界》“專家冷、讀者熱”的奇特接受現象,也引起了文學界的關注與反思,不少學者與評論家認為,應當重新認識《平凡的世界》的文學與思想價值。在我看來,重新認識路遙與《平凡的世界》,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以趙樹理、柳青為代表的“人民文學”傳統,重新思考現實主義的精神,重新思考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方向與評價體系。
路遙在他的小說與隨筆中,多次表達了對柳青的尊重。柳青不僅以《創業史》等經典作品著稱於世,而且他長年扎根在長安縣皇甫村的經歷,也在文學與生活、文學與人民的關系等問題上,對路遙這一代作家,產生了積極而重要的影響。柳青對路遙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我看來,至少有以下幾點:扎根生活與人民,在對生活的長期觀察與思考中構思與創作自己的作品﹔以典型人物與典型的社會關系為核心,敏感地捕捉一個時代及其精神的變化,並以史詩的格局呈現普通民眾的生活與情感﹔鍥而不舍的文學追求,以及勇攀高峰的執著精神,柳青在病榻上仍在修改《創業史》第二卷,而路遙為創作《平凡的世界》,也幾乎累垮了身體。柳青只是“人民文學”傳統的一個突出代表,趙樹理、周立波等作家,在上世紀50年代也都回到故鄉,尋找一塊根據地,長期深入地體驗生活,在與普通民眾的接觸了解和共同生活中,才創作出了《三裡灣》《山鄉巨變》等經典作品。
以“現實主義”精神
講述中國故事
《平凡的世界》的成功,可以說是“人民文學”傳統的勝利,也是現實主義的勝利。現實主義在20世紀初傳入中國,在中國文學界有著長久而深遠的影響。現實主義不是簡單的寫實,在現實主義背后有一整套現代性的思想與世界觀,以及科學的認識論與創作方法。現實主義要寫生活中的人物、故事與細節,但更重要的,是要寫出作者對生活的認識與理解。優秀的作家,總是能將對世界的整體理解融到作品之中,在托爾斯泰、巴爾扎克、狄更斯的筆下,我們看到的是不同的生活世界,也是作家對生活的不同理解與思考,在魯迅、茅盾、老舍等作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
所謂現實主義精神,就是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這種求真,既包括作家對生活細節的觀察與描摹,也包括作家對時代與世界的整體認識與判斷。並不是所有作家都能對時代做出清醒而深刻的分析,因為這超出了個人經驗的范疇,需要思想的穿透力與理論的抽象能力,以及整體性的藝術提煉能力。在這個意義上,現實主義並不只是與現實相關,也與歷史和未來相關,與我們對世界的整體理解相關。
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圍繞現實主義曾產生過無數爭論,如果粗略地概括一下,我們可以發現,在20—40年代,現實主義在與其他藝術流派的論爭與競爭中,逐漸成為文學界的主流﹔在50—70年代,主要是現實主義尤其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內部的爭論﹔新時期以后,在現代主義諸種思潮的沖擊下,現實主義逐漸被邊緣化。應該說,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理論在實踐中的僵化,是新時期現代主義興起的重要原因。但在今天,如果我們在一個更大的視野來看,在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高峰之后,20世紀歐美的現代主義與蘇聯、中國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都是超越批判現實主義的努力。現代主義主要是以抽象的方式表達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絕望、頹廢與掙扎,而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則以一種建構的、樂觀的方式,描繪當代生活,勾畫理想的未來。在上世紀80年代,我國主流文學界簡單地拋棄現實主義,熱情擁抱現代主義,雖然有可以理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一種態度與情緒,缺乏理論上的分析與辨別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他們無法認識《平凡的世界》的價值,反而是秦兆陽、朱寨等老一代理論家對之做出了高度的評價,現在看來,秦兆陽等人的分析與判斷無疑更具說服力。
相對於現代主義與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現在我更願意談論“清醒的現實主義”,這種現實主義更注重作家的生命體驗,也更尊重作家的主體性與獨立性,但我們也希望作家不要囿於個人的日常生活,而以現實主義精神深入生活,在個人體驗的基礎上講述“中國故事”。
以“浪漫主義”情懷
創造藝術世界
現實主義精神並不排斥浪漫主義情懷,在現實主義理論的結構內部,就包含著對作家主體性的尊重,包含著對未來的想象與召喚,包含著虛構與幻想的空間。如果我們不在所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的進化鏈條上理解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而將之作為把握世界的不同藝術方式,那麼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的結合便是自然而然的。如果說現實主義更注重客體與客觀性,以科學的方法與精神追求真實,那麼浪漫主義則更注重主體與主體性,強調以作家的思想、精神與情懷觀照這個世界,從中我們可以更多地看到作家的才情與想象力。隻有現實主義精神與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才能在主客體的融合中呈現出一個完整的藝術世界。
在《平凡的世界》中,既有現實主義精神,也有浪漫主義情懷。為了創作《平凡的世界》,路遙翻閱了10年的《人民日報》《參考消息》以及多種地方報紙,並親自到煤礦等地體驗生活,充分顯示了一個作家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但在小說中,也處處充溢著浪漫主義情懷,小說中對孫少平、孫少安在艱難生活中執著奮斗精神的描繪,對孫少安與田潤葉、孫少平與田曉霞浪漫愛情的描述,都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不過在這裡值得一提的是,有評論者認為,一個農家子弟與縣領導干部女兒的愛情不真實,但在小說所講述的1975—1985年間,我國的貧富與階層分化並不巨大,這樣的故事還是可信的,並能讓人感到一種浪漫主義的美感,而這一問題的提出,則折射出了當代社會所存在的問題,這同樣是值得我們關注與思考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應該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用光明驅散黑暗,用美善戰勝丑惡,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可以說正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產物,也是“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相結合的典范。我們隻有像路遙那樣,才能與時代與民眾保持血肉般的聯系,才能創作出新時代的經典作品。
【作者簡介】
李雲雷,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文藝理論與批評》雜志副主編。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5日 2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