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聚焦文化遺產保護 防止非遺保護“碎片化”和功利化

本報記者 鄭海鷗
2015年06月11日08:1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文化遺產保護,就在你身邊(深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全民共享(上))

  對話人: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副司長 王福州

  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組組長 方 明

 

  今年6月13日是我國第10個文化遺產日,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 “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據了解,從4月下旬開始,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已經舉辦了多場文化遺產日活動,從普及文化遺產知識,到挖掘遺產的歷史故事、展現遺產的獨特魅力、總結遺產保護的經驗成果,再到推介遺產保護的典型事例等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都在努力讓社會大眾感受到自己的生產生活與遺產的緊密聯系,使文化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激勵大家自覺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那麼,我國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展現狀究竟如何?如何進一步推動遺產保護融入生產生活,讓全民共享遺產保護的成果?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通過多個層面來解答這些問題。

  ——編 者 

 

  從“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

  記者:當前來看,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情況如何?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王福州: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的非遺保護經過了10多年的發展歷程,出台了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在內的系列法律法規,構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框架體系,非遺保護已融入新型城鎮化、農村面貌提升、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城市社區文化建設中,取得的成果令人鼓舞。

  但是,隨著非遺保護的深入推進,一些深層問題也開始顯現,主要表現為:第一,保護體制存在先天性缺陷,沒有釋放綜合潛能。第二,管理機制亟待改進,沒有煥發應有活力。第三,不少非遺傳承流於形式,沒有顯示更深層更廣泛的文化價值。

  方明:總的來說,雖然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起步較晚,但是近年來通過各界的努力,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就傳統村落的保護而言,從2012年至今,目前國家級傳統村落已認定公布了2555個,將傳統建筑風貌完整、選址格局保持傳統特色、非遺活態傳承的村落納入保護范圍,體現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村落特點。但是,目前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中國傳統村落及700多個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加在一起的數量在我國近60萬個行政村中的佔比還非常低。在建立完善保護法律法規、強化保護意識、加快人才培養、相關激勵機制建設等方面,也面臨著相當的困難和問題。

  另外,我們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面臨許多困難。一是由單純的“文物保護”到“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還未充分轉型,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觀念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面對數量眾多的文化遺產,資金缺口較大。

  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記者:隨著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我們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王福州:在非遺保護方面,我們努力推進了多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和美術類院校,按門類分批次在全國范圍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系統培訓,提高傳承群體的保護意識和創新能力。二是著眼非遺全鏈條夯實傳承保護體系基礎,突出活態傳承特點,使名錄設置更科學,項目分類更合理,保護方法更有效,落實名錄的動態管理。三是推動非遺融入現代教育體系。四是積極拓展生產性保護內涵,讓非遺融入現實生活,豐富公共文化,帶動旅游就業,為經濟轉型升級助力,實現非遺活態傳承的良性循環。五是著眼遺產自身特性實現整體性保護,特別關注遺產與環境和資源的依存關系,不割裂非遺項目的文化群、環和鏈。

  方明:自2012年以來,中國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工作可圈可點。第一,首次從國家層面對作為中國農耕文明根本遺產的傳統村落進行了全面盤點。第二,目前已列入國家級名錄的村落涵蓋了主要的文化類型,如農耕、游牧、漁業、礦業等和民族遷徙、茶馬古道等文化線路﹔包括了山地、平原、水網、丘陵、草原、戈壁等主要地貌﹔納入了幾乎所有類型的傳統民居。第三,目前已從學術、政策、技術、人才、資金、宣傳等多方面系統地展開了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參與部門包括住建、國土、農業、文物、旅游、財政、文化﹔技術人才來自政策、建設、產業、文化、文物、非遺等諸領域。

  做好以人為主體的保護

  記者:今年文化遺產日的主題是“保護成果 全民共享”,如何理解其中的“共享”理念?

  王福州:我以為,讓文化遺產釋放更大潛能並實現共享:首先是遵循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同生長規律,發揮各自優勢,激發潛能活力﹔重點關照遺產依附的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和資源等,做好文化空間的整體性傳承保護,這是共享的前提。

  其次,有效融合文化資源形成合力。共享現有公共文化服務平台,發揮文化館(站)和公共文化設施在非遺傳承保護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更加重視非遺背后的技藝和精神,防止非遺保護“碎片化”和功利化,讓百姓在共享中收獲精神滋養。

  第四,把皮枕做成飾品、大漆設計為手包、陶器制成酒具,非遺與現實生活相融合、用好物質載體,通過非遺衍生品的開發利用,完成活態傳承的有效循環,滿足人們對傳統與時尚相融生活的新期待。

  第五,以文化生態試驗區和傳統村落保護為抓手,讓非遺在物質載體、藝術生產和經濟轉型升級中發揮更大作用。

  方明:為了實現全民共享,我們在傳統村落保護過程中,不斷尋求著新突破。比如,通過大規模調查、建立傳統村落名錄、專家駐村等具體行動,逐步將原來局部性、部門性的保護活動整合提升成為國家行動,實現機制上的突破﹔原來各自為政的村庄建設、文物保護、非遺傳承、經濟發展等逐步整合到了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范疇,實現領域上的突破﹔通過在各地的培訓、研討、實踐反饋和大眾宣傳等,整體保護、活態傳承等科學的觀念逐漸為社會大眾所熟知,實現了思想觀念上的突破。

  然而,共享的基礎必須要 “以村民為主體”。我們應該尊重傳統村落中村民合理、健康的要求,改變一刀切的做法,與村民一起探討科學、合理、因地制宜的方法,改進村落基礎設施、完善村落公共服務,提高生產生活的品質。否則,傳統村落保護如果不能讓村民分享其帶來的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大眾就難以形成共享的觀念,更加難以主動去保護。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1日 17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