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人民日報刊文談如何讀詩:堅持面對具體作品

唐曉渡
2015年06月26日08:1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堅持面對具體作品(我如何讀詩(7))

  盡可能地放棄此前所有關於詩的成見,帶著從零開始和不做結論的想法,踏踏實實地與每一首具體作品交流對話

  

  詩的一無所用在今天幾乎已經成了某種共識。但從閱讀的角度,也可以說這“無用”其實是一種“大用”。關於這一點,沒有人比198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詩人約瑟夫·布羅斯基說得更精到了。在他看來,“讀詩,是一種絕佳的語言滲透過程,也是一種非常合算的心理加速發展形式……一首詩要求讀者與它合而為一,當你誦讀之時,你成為你所讀之作,成為構成詩的那種語言狀態,詩中的頓悟和啟示成為你的一部分。即便你合上詩作,它們仍然是你的一部分,因為你已不能再回到原初的狀態。這就是進化的真義”。

  我們都知道,古典詩和現代詩是兩個不同的審美單元,與我們的精神生活和“心理加速發展”更休戚相關的,可能是現代詩。語言和形式的差異意味著不同的經驗和美感,把古體詩譯成現代漢語詩會導致詩味全無,將現代漢語詩翻譯成舊體詩,也無法表達其韻味。

  在不同的詩歌形態、不同的詩歌風格和不同的詩人之間強分高下是不必要甚至是無聊的。閱讀的目的是豐富我們的精神生活,使我們能更敏銳地感受世界和自身存在的詩意,而不是培養我們成為詩歌裁判。因此最好的閱讀是:盡可能地放棄此前所有關於詩的成見,帶著從零開始和不做結論的想法,踏踏實實地與每一首具體作品交流對話。作為結晶式的精神“終端產品”,每首詩都牽動著眾多層面,大至歷史文化境遇和詩歌傳統的流變,小至個人的遭際、性格和才具,而所有這些又都存在彼此間復雜的互動關系。它被寫成“這個樣子”必有其道理,不能輕易否定其存在的價值。這和主動的批判性閱讀並不矛盾,因為批判性閱讀的目的是為了從作品中獲得更多,而不是要尋求“正確”的唯一性,或証明我們有多高明。

  這種面對具體作品的態度對於現代詩的閱讀或許更加重要。因為現代詩的發展和有關它的批評與自我批評,或表揚和自我表揚的關系更為密切,由此產生了大批的“主義”“流派”“代”及其各自特征的理論或說辭。對這些理論或說辭進行適當地了解不無裨益,但要警惕,不要讓它們成為影響我們閱讀的路障、緩沖器乃至哈哈鏡。

  一定要堅持面對具體的作品!那樣你就會發現,布萊克的浪漫主義決不同於歌德或普希金的浪漫主義,馬拉美的象征主義決不同於勃洛克或李金發的象征主義……其間的差異決不會比帕斯的《歸來》、佩斯的《歸來》、荷爾德林的《歸來》、龐德的《歸來》,或者艾青的《歸來的歌》之間的差異更小。正像世界上不存在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也不存在兩個完全相同的詩人、兩首完全相同的詩﹔也正像所有的樹葉都在進行光合作用,提供著生命所必需的氧氣一樣,所有的詩人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和提煉世界的詩意,提供著語言生長所必需的營養。問題在於,我們是否善於汲取這些營養,並且使這種汲取本身也具有某種“光合作用”。

  毋庸諱言,閱讀現代詩確實存在一些作品讀不太懂或者完全讀不懂的問題。這種情況怎麼辦?根據我的經驗,一是不要死摳語義,隻需把握整體風貌並有所心得即可﹔二是一頭霧水時不妨暫且放下,不要因此損害興致和好奇心,給自己留下回味的余地。隨著閱歷和知識的增長,某天你會突然發現你已進入詩中,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其實“讀不懂”的問題相對於古典詩未必不存在,隻不過大量的注疏和日常解讀在無意間給你提供了若干支持而已。現代詩在這方面尚有明顯的弱勢,因此不能只是就詩讀詩。除了直接的相關知識准備外,也要注重間接知識的學習和積累,文本內外的知識相互交匯,日久自能觸類旁通。

  當然,這裡的“文本外”也包括日常生活經驗。詩人牛漢曾經說起,有一次他在海南島參觀,躺在一片叫不出名字的植物叢中,他突然發現身下的植物在動,而且相當強勁。他感到奇怪,連忙問當地人這是一種什麼植物。令他大感意外的是,答案居然是“含羞草”。他猛然意識到,以前自己對這種植物的經驗都被“含羞草”這個詞遮蔽了。推而廣之,我們的命名恰恰是對被命名之物的拘囿乃至窒息。這種對“詞”與“物”關系的領悟可以說直接觸及了現代詩的核心問題﹔而詩人牛漢從這一瞬間領悟中所獲得的,很可能超過閱讀十本書。這當然也是一種閱讀,甚至是更重要的閱讀,由此獲得的活的知識往往會帶來朝向詩的真正飛躍。

  

  【作者簡介】

  唐曉渡,當代詩歌批評家,代表作:《唐曉渡詩學論集》《今天是每一天》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6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