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海龍屯土司遺址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揭田野考古的日子

本報記者 楊雪梅
2015年07月06日08:2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田野考古 每個日子都不平淡(治學者)

  左圖:海龍屯上的考古隊員在飛龍關。
  右圖:海龍屯考古隊(前排右一為李飛)與代表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來現場考察的塔拉在工作站合影。
  考古隊供圖

  北京時間7月4日16時,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三十九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遺址聯合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成為中國第三十四項世界文化遺產,也是第四十八項世界遺產。

  幾乎在第一時間,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在海龍屯工作多年的李飛發了條微信——海龍屯:貴州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產!

  他的微信朋友圈裡的同行,紛紛跳出來祝賀。這其中,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杭侃,他曾邀請李飛和貴州省文物考古所的同事走進北京大學,向學生們講述“土司的世界”。中山大學的徐堅一直研究土司制度,一直惦記著去海龍屯小住幾日。

  在西藏做邊疆考古的仝濤則直接說:屯主辛苦了。

  2012年,田野考古與申遺同步開展

  早在6月26日,李飛就在自己的微信裡用了“申遺倒計時”,那時離最后的揭曉至少還有一周的時間。大家都可以體會到他的度日如年。

  不過,兩千裡疆土家與國,九百日考古苦與甜,並不只是為了靜待一個結果的揭曉。

  海龍屯是山地軍事攻防建筑的杰出典范,充分利用地形,又融入地形﹔攻防結合、寓攻於防,層層設關,關關相衛,唇齒相依。環屯城牆、屯前六關、屯后三關等歷史遺跡,歷盡風霜仍傲然屹立。文獻記載,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遵義古稱)宣慰使楊應龍被逼反明,朝廷急調24萬大軍分八路進發,全力圍剿。最終,明軍攻破海龍屯,楊應龍自縊。自唐末至明末,從楊端到楊應龍,傳27代30人,楊氏統領播州達725年。

  900天是什麼概念?

  2012年度,275天﹔2013年度,151天﹔2014年度,341天﹔2015年度已經過去的100多天……

  今年5月去海龍屯,自然就邂逅了海龍屯的“屯主”李飛。一直久聞他的大名——2012年3月,貴州省文物局正式啟動海龍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4月23日,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領銜的聯合考古隊進駐海龍屯,展開田野考古工作。考古的介入,為申遺工作提供了具象支撐。

  275天。2012年,李飛和他的伙伴們開始了迄今為止他們職業生涯中最長的一次田野考古。

  瓦當、瓷器碎片,傳遞出動人的歷史細節

  考古隊的工作重點是危岩上的“新王宮”,也就是統治播州700余年的楊氏最后覆滅時的那座在火光中成為廢墟的宮殿。

  新王宮是相對老王宮所說。老王宮坐落在中央板塊上,新王宮居其北,彼此相距約200米。考古發掘顯示,新王宮是一組以中央踏道為中軸線,依山形層層抬升,各抱地勢,佔地近2萬平方米的龐大建筑群。從殘存的高敞台基,碩大柱礎,精致瓦當,威嚴脊獸,還能大略想見新王宮舊時模樣。

  “新王宮”大體遵循了“前朝后寢”的平面布局,與明紫禁城“前朝后寢御花園”的格局較為接近,顯示“新王宮”的設計理念可能受到了皇宮的影響。

  一些細碎的碎片反倒最能傳遞信息。

  新王宮出土的瓦當,全以蓮花為飾,小巧的蓮花燦然綻放,花瓣之外,又環以曲線,形成重重蓮瓣,蕩漾開去。

  還有各種脊獸。先秦時期的建筑中,便有以鳥為脊飾的。這些裝飾在屋脊上的各式走獸,俱用陶土燒成,粗獷大氣,望之令人生畏。但也能讓我們想象它們是如何成為整個建筑美麗的冠冕。

  在新王宮的清理過程中幸運地發現了三處廚房的遺跡。磚砌的灶台已經殘破不堪,若非四圍散落的灶灰、炭屑、破碎的器皿和琢磨精致的石盆,無論如何也不會使人想到這便是廚房。在9號建筑的一房間內,竟發現了數以千計的瓷器碎片,包括精美的青花。這些青花瓷來自千裡之外的景德鎮。

  海龍屯仍有很多秘密,考古工作還將繼續

  2012年之后,考古隊在屯上安了家,每年都定期開展田野考古。

  很偶然的機會,考古隊收養了一條被遺棄的狗。它的大名叫張二妹,如今都已經成為狗媽媽了。

  也許你想不到,李飛手機裡張二妹的照片最多。張二妹見過大世面,陪過省長調研,也陪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員,對山上山下的路熟悉得不得了。

  “青山萬重,古屯一座。殘垣十裡,雄關九個。茅屋兩楹,野人五粒。豆腐兩塊,土酒三盅。閑書半冊,牢騷一籮。碎瓷萬片,青花朵朵……”李飛把那些日子稱為屯上的日子。白天發掘,但夜深人靜時,他就寫考古手記。他的妻子是記者,充當了第一讀者后,覺得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於是在《貴州都市報》連續刊發。他一共寫了36篇,每一篇都靈動飛揚,既有考古學家的沉著,又有詩人的跳躍。當年海龍屯的考古榮獲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他的手記則被稱為是最成功的一次公眾考古,現在已結集出版。

  李飛說,海龍屯的考古發掘,讓他意識到,要逼近真實,有時需要注意三種“田野”,即考古的田野、文獻的田野和口碑的田野。由於楊氏在當地的影響巨大,各種傳說特別多,在三者的互証中,有些傳說被否定,而有些傳說並非子虛烏有,成為開啟真相的鑰匙。北京大學孫華教授也認為,海龍屯的考古發掘離不開相關文獻的輔助,因為查了很多文獻,才會知道你挖的是什麼,重點是什麼,如何對一些局部進行解釋。

  今年的4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前文化顧問理查德·恩格爾哈特來到了海龍屯。作為一名考古學家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他曾經去過全球百個遺址,他認為海龍屯不僅在考古及歷史方面吸引人,同時也是他在中國見過的管理最好的遺址之一,“完全沒有被商業的東西沖淡主題”,遺址區內發掘出來的遺物、杰出的建筑、景致及展示中心,非常和諧地組成了既有歷史內涵又有較好管理的文化景觀。他認為海龍屯接下來的挑戰是在成為世界遺產之后,如何應對激增的游客數量。

  而對於李飛來說,短暫的興奮過后,屯上的日子還得繼續,相關的考古也會繼續。雖然春夏多雨,冬日淒寒,但看多了楊氏家族700年的傳奇,李飛覺得每一個平淡的日子都值得認真對待。

  況且張二妹會不離不棄地跟著他去散步。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6日 12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