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建水紫陶回爐重生:從瀕危產業到數億產值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15年07月10日07:5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建水紫陶 回爐重生

  五色陶土、紫色陶器,雲南建水縣城西北三裡地的碗窯村,全村80%以上的勞動人口從事紫陶行業。從僅有的幾個國營老廠瀕臨倒閉,到遍地開花的小作坊,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建水紫陶燒制技藝,已從瀕危狀態變成了一個數億元的產業。

  普洱茶的異軍突起讓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

  在昆明市官渡區的一家茶葉批發市場,除了普洱茶,建水紫陶茶具店也隨處可見。“雖然還無法和宜興、景德鎮相比,但建水紫陶已經成長為一個數億元的產業。”建水縣紫陶辦主任李紹寬說。

  建水制陶歷史悠久,一直有“宋有宋瓷、元有青花、明有粗陶、清有紫陶”的說法,而陰刻陽填、無釉拋光等特有制作工藝,更是讓建水紫陶獨樹一幟。清末民初,煙斗的盛行也帶動了紫陶整個行業的發展。

  然而,進入計劃經濟時代后,手工作坊改為國營,建水陶主要用來制作生活日用品,因其本身裝飾特色無從施展,建水陶也隨之淡出省外。即便在那個時期,建水陶制作的汽鍋還是有著不錯的銷路。但數十年的流水線生產還是讓傳統工藝瀕臨失傳。

  上世紀90年代末,隨著雲南普洱茶的異軍突起,用雲南壺泡雲南茶、用建水紫陶存普洱茶受到不少人的追捧,建水紫陶重新找到用武之地。隨著建水紫陶市場前景看好,建水國營廠的部分技師外出創業,小作坊生產逐漸恢復。李紹寬介紹,建水2004年時僅有7家紫陶企業,如今已經超過300家。

  本地的年輕人、景德鎮和宜興的手藝人為建水紫陶帶來了更多可能

  有的人對市場天生敏感,就是在2004年,田波辭工回到建水創建了陶茶居,成為建水紫陶產業最早的一批從業者。他將廠裡的產品分為兩大類:汽窯燒制的紫陶落款陶茶居,是廠裡的品牌。傳統柴窯燒制的紫陶則落款創作者個人的名字。

  實際上,投入紫陶產業的並不僅僅是當地人,不少景德鎮、宜興、廣東等地的制陶人也來到建水,為建水紫陶創新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畢竟建水紫陶近十幾年才恢復元氣,在市場上的表現還不是很亮眼。從價格上看,一方面由於是手工燒制,很難找到低於百元的建水紫陶茶壺。另一方面,由於名氣不夠大,超過萬元的紫陶產品也不多見。

  低不下來的背后,是建水紫陶至今沒有實現工廠化批量生產。雖然當地政府曾嘗試引入大規模企業,但收效甚微﹔高不上去的背后,是建水紫陶仍處於行業發展初期,雖然在雲南名氣不小,但在全國的認知度並不高。

  田波認為,建水紫陶的成長需要時間,“現在關鍵是先生存下來,把技藝傳承好,隻有在市場競爭中活下來,才談得上出精品、出大師。”

  現在,紫陶行業最缺的還是人。盡管從事拉坯、裝飾這些工種,月工資已經超過萬元。

  看到了人才缺口和市場前景,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專門開設了陶學院,第一批畢業生實現了全就業。“學校既有現代汽窯,也有宋元明清各個時期柴窯,像貝山等紫陶企業會派員工到我們學校培訓,學校培養的畢業生很搶手,工作不愁。” 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校長張兵說。

  在紅河州民族師范學校,學生既學習傳統的紫陶燒制工藝,又會學習現代藝術理論。“年輕學生更願意創新,不拘一格,他們是建水紫陶的希望。”陶學院管委會主任史婧婧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0日 12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