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深觀察·文化守護者(3))

文化守護者“老銀匠”何滿正:一錘一鏨裡的耐心

本報記者  王  梅  張志鋒
2015年07月16日08:2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距塔爾寺不遠處,是湟中縣魯沙爾鎮金塔路。金塔路上一幢藏式風格的三層小樓裡,“老銀匠”何滿正在制作一個龍紋銀茶壺。

  出生於1965年的何滿,16歲開始跟隨父親學藝。“那時候,我經常跟著父親開拖拉機,拉著家什到牧區,給一些寺院和藏族人家裡打銀銅器。三代人賣手藝,剛能填飽全家人的肚子。”何滿說。

  在學藝之初一年多裡,每天拉風箱、下料、遞工具,打下手,干一些粗重活。后來開始學畫圖,慢慢上手,學藝兩年后,父親才讓他制作第一件銀手鐲。“當時不理解父親為何老讓我打雜,不讓我上手,現在才明白他的良苦用心,那是為了磨練我的耐心,練就基本功。一名真正的手藝人,必須有很強的定力和扎實的基本功。”何滿說,一直以來,父親很難招到學徒。斷斷續續招的幾個,中途全部放棄,隻有何滿一個人堅持到現在。

  “記得在1994年,我第一次獨立完成了一把銀壺,當時賣了700塊錢,高興得幾天幾夜都睡不著。”何滿從此對自己的手藝有了信心,正是這一年,何滿和父親在金塔路開起了何家銀銅器鋪子。

  問起湟中銀銅器的獨特之處,何滿說,關鍵在材料和工藝。材料是百分百的純金純銀純銅,工藝上每一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所有的圖案都是一錘一鏨手工雕刻。很多圖案何滿早已默記在心,他一看材料便知道做什麼合適,對成樣也心中有數。他指著一座鐫刻著“吉祥八寶”和龍紋圖案的純銀大火鍋說:“這件作品我花了兩年三個月才完成,在深圳文博會上拿了金獎。”2011年,何滿的作品純銀雙把銀壺和單把銀壺被中國工藝美術館收藏。

  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項目已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何滿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傳承人。但是,如今像何滿一樣的藝人卻已經不多了。

  “近幾年,我每年在國內外參展和學習,到塔爾寺旅游的也多了,加上我們是老招牌,訂單越來越多。”何滿對目前的經營情況頗為滿意,但是,作為湟中縣銀銅器協會的會長,他也有隱憂。

  何滿介紹,目前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分為銀器和銅器加工,銅器制品的需求量大,佔當地整個行業的八成。同時,受市場需求影響,銅器制作更能吸引“急於求成”的人。銀器制作成本相對要高,對手藝的要求更高,制作失敗的作品重新回爐有很大折損,面臨后繼無人的尷尬。

  “銀器制作講究的是耐心和恆心,技師要心細手穩,一錘一錘地來,功夫是在年深日久的重復中練出來的,沒有七八年的磨練學不成手藝。”何滿說,“跟我學藝的徒弟有6個人,現在隻有兩個人能出師。”

  一邊是急劇擴大的市場,一邊是純手工制作銀器匠人缺少新生力量。何滿認為,應加大宣傳,讓更多的年輕人真正了解湟中銀銅器制作及鎏金技藝的歷史和價值,本著傳承的決心和學藝的恆心,才能真正成為好匠人,也才能讓這門傳統手工藝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6日 17 版)

(責編:陳苑、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