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關注當下戲曲創作:是劇本“荒”還是劇本“慌”

顏全毅
2015年07月17日08: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當下戲曲生態的一個突出表現不是編劇與作品數量上的“荒”,而是在劇本創作、排演制作、市場對接、人才培養與使用上的“慌”

近幾年,戲劇界特別是戲曲行業“劇本荒”的說法甚是流行。劇本數量少、質量參差不齊、編劇隊伍青黃不接,這些聲音似乎表明“劇本荒”已經迫在眉睫。但是,就我的觀察而言,眼下戲曲行業編劇人數與劇本創作的數量並非太少,與當前戲曲舞台的實際需要相比也不存在那麼大的缺口,況且,不斷擴招的藝術院校相關專業還在源源不斷地為編劇行業培養后備人才。所謂的“荒”,不是編劇與作品的量的問題,而更多體現為劇本上演難、創作與市場的供需對接難、出精品力作難,尤其是排演劇目的功利目標與戲曲創作的藝術規律之間,劇組對時間、速度的追求與編劇對積累、沉澱的需求之間,成名劇作家涸澤而漁與青年創作者缺少平台之間的兩難。換句話說,真正從當下戲曲生態感受到的不是劇本“荒”,而是劇本“慌”,是上述種種困難集中表征出來的一種慌忙狀態。

“慌”首先慌在劇本創作之初的急功近利上。從藝術本體來看,戲曲創作有其特殊性,雖以文學文本為底,但以劇種聲腔為主要的表現方式,以演員表演為呈現主體,編劇、劇種、演員三者形成默契才能碰撞出佳作。早期的京劇創作大抵都是這種路數,幾乎每一部搬上舞台的精品劇目都依賴編劇、劇種、演員之間的熟悉與合作。這樣的創作關系在當前的戲劇創作環境中變得少見,現在常常是選題在前,劇目創作的主管方和院團以“押寶”心態,“點將”某一編劇來創作。實事求是地說,“命題作文”並非壞事,也向來是戲劇創作的常見模式,推出了不少優秀作品。但太過頻繁和幾乎成為絕對選擇的命題寫作樣式,無形中使得編劇過度依賴技巧,憑技巧和經驗行事,流於“駕輕就熟”,疏於對主題內涵的深入挖掘和對生命生活的深入探求。在對劇種特色、演員個性都未做細致了解的基礎上編出來的劇本,即便可能在水平線之上,也極易同質化,缺乏個性,何況還有不少粗制濫造、應付交差的奉命之作。

當然,放在整個戲曲制作流程中看,一度創作投入的精力、時間還算多的,畢竟,劇本立項需要經過層層論証、研討、修改,被“點將”的編劇對相關題材也有一定的熟悉度和材料架構能力。相較而言,二度創作上的“慌”更為常見。一些導演、音樂、舞美甚至連最基本的採風、與編劇交流都免去了,快速成型,快速上台,許多作品的相似度令人瞠目。

而作為一門集編劇、導演、表演、音樂、美術各方面力量於一身的綜合藝術,戲曲存在任何一項短板都可能導致舞台呈現的功虧一簣。隻有給足“台上見”的時間,立到台上之后,查找不足,反復打磨,才能成就精品。歷史地看,即使如京劇大師楊小樓、梅蘭芳、程硯秋等人,也並非每一出新戲都遽爾成功,楊小樓整理的《灞橋挑袍》《楚漢爭》因劇本原因不甚理想,演出很少,《野豬林》《霸王別姬》是經過一次次打磨才成為經典的。梅蘭芳、程硯秋的《宇宙鋒》《貴妃醉酒》和《鎖麟囊》等,也經歷了在舞台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的過程。今天的戲曲創作往往在前期編劇過程中反復修改,但交付二度創作時,常常是奔著“節”和“獎”而去,匆忙上馬,演出一場兩場發現反響不佳,就草草收兵,沒有多少打磨修改的機會,使得編劇費盡心思、反復推敲的劇本,失去了進一步豐富提升的可能,造成巨大的文化浪費。

這種從劇本創作到劇目制作排演整個鏈條的“慌”,構成了今天戲曲編劇不得不面臨的生態環境,也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創作狀態和生存狀態。行業大腕與“金牌編劇”被各處“點將”,忙著完成各式命題,至少對主管領導和投資方來說,他們已經成了沖獎“籌碼”﹔不出名的本土編劇和年輕編劇則無人問津,因為制作方不敢也不願花時間去培育、打磨有一定風險的作品。

事實上,戲曲創作並不存在所謂的“金牌編劇”甚或“萬能編劇”。優秀作品來自才華和生活積累,一位優秀編劇窮其一生或許隻有幾部作品蜚聲劇壇,稱得上精品,而一些本土編劇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卻能以一部植根個體生活經歷的劇目綻放出極大光彩。例如湖北十堰的忽紅葉,當年就以反映農村生活的《丑嫂》帶給劇壇驚喜,劇作飽含的藝術濃度,是劇作家大半輩子人生感悟的體現。發揮本土編劇對本土劇種、本土生活的深厚積累,無論從傳承地方戲曲還是從豐富當代創作的角度,都是有重要意義的,他們不該被當下慌慌張張的戲曲創作生態所埋沒。

年輕編劇的成長問題顯得更為急迫和焦慮。一個戲曲編劇的成長過程是漫長的,需要“不慌不忙”的知識積澱與不斷實踐的豐富經驗,需要在與舞台、劇種、演員的密切接觸中,逐漸掌握創作要領。而今慌忙的創作環境之下,年輕編劇的成長空間逼仄,正式進入劇團從事創作以及為創作打基礎的機會極少,堅守何其難也。作為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的教師,我雖以培養戲曲編劇為己任,但面對現實,也不敢輕易鼓勵年輕學生死守這一行。我有一個年輕學生,畢業后回到家鄉的劇團,幫著劇團年輕演員整理改編和創作小型劇本,為劇團排演的大戲充當編劇助手,在現場輔助導演工作,其才華和能力深得劇團上下肯定,但劇團極其有限的編制隻能先給演員和樂隊,拿著臨時工工資的他很難養活自己。如果沒有機制去解決年輕編劇的成長問題,不能給他們以必要的發展空間,不能消減他們對未來的慌張,劇本“慌”可能真的就變成劇本“荒”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7日 24 版)

(責編:易瀟、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