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讓抗戰文物活起來:113處抗戰類國保單位以新面貌開放

本報記者  王 玨
2015年07月23日08:2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讓抗戰文物活起來(文化脈動)

  北京門頭溝舉辦“不能忘卻的紀念”百日展覽展示活動。
  資料圖片

  觀眾在偽滿皇宮博物院參觀“日本侵華罪証文物展”。
  資料圖片

  隨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的臨近,抗戰文物的保護利用也掀起了一股熱潮。“抗戰與文藝”系列文物展、抗戰將領文物展、海峽兩岸抗戰文物展、日本侵華罪証文物展等在全國各地舉辦,各類紀念活動也紛紛展開。今年8月底之前,全國186處抗戰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113處由文物系統管理使用的地方將以新的面貌全部對外開放。

  113處抗戰類國保單位以新面貌開放

  文物保護整體提速,展示利用呈現多樣化

  這是一封家書、也是一封遺書。“余奉命出川參加抗日戰爭,將奔赴前線,希汝等勿忘國難,努力學習,強我中華”。7月7日,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開幕的“偉大勝利 歷史貢獻——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主題展覽”上,川軍名將、第七戰區長官部參謀長傅常在1937年臨上前線時留給妻兒的家書,靜靜地放置在展廳的一隅,讓人們感受著當年將士的英雄情懷。

  坐落在北京豐台區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經過5個多月的改造,以抗戰紀念展的開幕迎來重新開放。展覽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為主題,展出照片1170幅,文物2834件。此次展覽的1500余件展品都是最近10年征集進館的,而且首次公開展示。副館長羅存康說:“通過弘揚抗戰精神,講好抗戰故事,我們希望紀念館能成為國內外和平教育基地。”

  除了全國186處抗戰類國保單位外,在各地的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中,也有大量的抗戰文物,其數量甚至遠遠多於國保單位。這些文物大致可分為罪証類、戰爭紀念地類和建筑設施類,具體形式多種多樣,有監獄、尸骨坑、鐵路、橋梁、地道、炮台、兵工廠、標語牆等等。文化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勵小捷說,做好抗戰文物的保護利用,可以印証歷史、教育人民、配合大局,意義十分重大。

  2014年國家文物局共安排了2.5億元資金,用於47處抗戰文物的保護修繕和規劃編制,包括侵華日軍七三一部隊舊址、阜新萬人坑在內的大多數修繕項目實現了當年開工。2015年抗戰文物有關項目的資金安排預計達到3.9億元。2005年全國革命文物安排專項經費僅為2600萬元,可見國家對抗戰文物的重視。

  近年來,抗戰文物保護在整體提速,展示利用也呈現多樣化趨勢。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在各個抗戰遺址、遺跡和博物館展開。初步統計,28個省、市、自治區共安排了333項以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展覽、展示為主的各類教育活動。

  據悉,8月底之前,全國186處抗戰類國保單位中,113處由文物系統管理使用的地方將以新的面貌全部開放,省市抗戰文物中也將有一大批地方經過修葺和改善后開放。

  近一半抗戰文物尚未發揮社會功能

  史料挖掘不夠,價值內涵提升不足

  河北正定中國人民解放軍二五六醫院內,一所近現代文物建筑——法國天主教堂坐落於此。打開緊鎖的大門,記者發現,空蕩蕩的禮堂保存完好,只是一排排整齊的椅子被套上了迷彩色,多少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知情人士介紹,此建筑一開始是法國傳教士所建的教堂,在戰爭期間收容了不少中國老百姓,歸屬軍隊醫院后,被改造成了禮堂,除了大型活動使用外幾乎被閑置。

  類似法國天主教堂的保護情況不是個例。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在抗戰文物中,罪証類和戰爭紀念地這兩種類型的抗戰遺跡目前多數由文物部門負責管理,近年來陸續進行了修繕,修建了展示設施、場館,設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基地,常年對公眾開放。“而建筑設施類抗戰文物則有相當一部分作為辦公、學校、醫院使用,保護利用狀況比較復雜。”

  就國內抗戰文物保護現狀而言,全國各級抗戰文物保存基本完好的佔42%,存在局部殘損的佔45%﹔損壞嚴重或已無明顯地上遺存的各佔6.5%。國保單位中保存基本完好的佔83%,隨著文物級別的降低,保護狀況也隨之產生落差。從開放上看,抗戰文物中一半以上實現了對公眾開放,其中國保和省保單位開放率均接近80%,級別不高的抗戰文物開放率則相對較低。由於受產權、管理和使用權的限制,有近一半的抗戰文物尚未發揮出應有的社會功能。

  就抗戰文物展示利用而言,也缺乏科學性和規范性。比如對抗戰文物史跡和資料的搜集、研究,普遍偏弱﹔資金投入重點往往放在了基建工程上,有的擴建大館舍、大廣場、大牌坊,喧賓奪主的案例屢見不鮮﹔有的不注重內涵挖掘和展示水平的提升,脫離舊址、史跡的價值,片面追求氣勢,而內容空洞﹔有的舊址復原陳列缺少實物支撐,或以復制品為主,多地紀念館陳列共用相同的文字資料和照片的現象比較普遍。

  此外,在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記中,私人所有的抗戰文物佔比明顯升高,達到22.1%。因此,調動民間和社會力量保護抗戰文物正成為保護工作的重點。

  聯合教育部門探索聯動機制

  擴大開放的同時,應避免豪華鋪張傾向

  6月,東北地區首個保護研究展示抗戰遺跡的區域性民間組織——東北抗戰遺跡聯盟在長春成立。聯盟由東北三省相關文博單位發起,聯合了110家抗戰遺跡管理單位。聯盟首屆輪值理事長、長春偽滿皇宮博物院院長王志強介紹,成員中不乏文物系統以外的抗戰文物管理和使用單位,如大學、銀行、醫院等。今年,聯盟將以“讓人類遠離戰爭與苦難”為主題,舉辦相關展覽,同時推動更多抗戰遺跡向公眾免費開放。王志強說,侵略不僅是打仗,對地區進行殖民統治和教育也是其重要部分,我們希望通過聯盟發揮每個遺跡的資源優勢,讓其傳播更遠,深入挖掘各類遺跡背后的故事,讓人們明白戰爭的影響。

  在促進抗戰文物保護利用過程中,需要加強跨地區、跨單位合作,探索建立聯動機制,促進抗戰文物的對外開放。同時,如何讓文物更好地講述歷史、呈現其背后的故事,也成為當務之急。

  勵小捷說:“抗戰文物資源和類型豐富,抗戰文物的展示需要在加強研究的基礎上,深入挖掘文物的價值和內涵,提升展示的深度和廣度,突出地域特色、文物特點,見物見人,講好抗戰故事,避免千篇一律、千展一面。應當優化展示手段,鼓勵使用先進的技術,使展示更具專業性和感染力。要注意改進展覽設施和手段,增強互動性和觀眾體驗。”勵小捷強調,抗戰題材的展覽和陳列,其主題的嚴肅性決定了展示手段須庄重朴實,應避免豪華與鋪張,甚至娛樂化傾向。

  在互聯網時代,抗戰文物展示利用也更多地和新媒體傳播結合了起來。各地紛紛採用了網絡傳播模式,不少抗戰紀念館、陳列館都建立了網站,開發手機終端瀏覽。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開辟了公祭網,就取得了明顯效果。

  此外,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也十分重要。自2005年以來,重慶市明確將抗日戰爭時期、重慶開埠時期及其他具有歷史價值的近現代建筑物、構筑物及其遺存納入重點保護范疇。今年,市政府又將《重慶市抗日戰爭遺址保護利用管理辦法》列為立法計劃,從認定、保護、利用、法律責任等多方面加強抗戰遺址管理,該辦法已完成起草工作,預計年內公布實施。重慶市文物局局長幸軍說,下一步要加快編制一批專項保護規劃,推動抗戰遺址保護納入規劃、用地審批環節的前置條件,進一步落實抗戰遺產保護主體責任,建立嚴格的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

  如何更好促進抗戰文物對外開放,發揮抗戰文物教育功能?勵小捷說,文物部門要加強與其他部門、單位的聯系,同學校、社區建立合作,面向各類群體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進一步拓寬展示渠道,擴大教育覆蓋面。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3日 19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