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有些聲音不可遺忘:戰爭與詩歌 距離很遠卻又很近

李  瑛
2015年09月01日08: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有些聲音不可遺忘

  《世界聲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詩選》:曾凡華、 程步濤主編﹔線裝書局出版。

  一些話題,對20世紀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是遙遠抽象的,比如戰爭,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70年前,全世界的正義力量摧毀了以德、意、日為代表的法西斯惡勢力。侵略帶來了奴役,戰爭造成了毀滅,勝利制止了災難。我成長於那樣的年代,親眼目睹和感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大地、中國人民帶來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巨大創傷。但是,我並不想把“受降日”想象成僅僅是勝利者的“舉杯慶祝”。我們有許多問題要思考,有許多事情要去做。

  歲月如梭,轉眼間少年烏絲變白發。1944年我17歲的時候,寫下了一首詩《在馬房裡》,“仍然是無國的奴隸/被人驅趕在貧瘠的山野”,“夜裡的馬嘶是驚人夢的/我夢見我橫槍躍馬而去了”。人的記憶會隨著歲月淡化甚至遺忘,但有些記憶不會。夜間,閉上雙眼,山河入夢,侵略者的馬蹄踐踏著祖國的田野,無數鮮活的生命懸在一根隨時有可能扯斷的線上,那是腥風血雨的時代……我終於意識到,縱使用一生的時間,我也不能將這些遺忘,戰爭的傷痕已經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頭,刻在我們民族的軀體上,像嵌進了中國人的集體意識中,隨時喚起深藏於心中的痛楚與振奮。

  中華民族是熱愛和平的民族。正如先哲老子所說:“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但當凶殘的敵人把戰爭強加在我們頭上的“不得已”的時候,我們全民族便會義無反顧地奔向戰場。世界上沒有為戰爭而戰爭的戰爭。我們前仆后繼地開赴火線,拋頭顱,洒熱血,是為了捍衛某一種東西,一種比單純的勝負、生死更為重要、更為神聖、更為寶貴的東西。

  8年艱苦卓絕的抗戰,以中國人民的勝利宣告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天平最終傾向正義的一方。1945年,人類歷史翻開了新的篇章。正義的戰爭給世界帶來和平,給人類帶來希望。在過去的70年裡,我們以十年為節點,用一種庄嚴的方式回首和緬懷。紀念歷史是為了不忘歷史、總結歷史,隻有把和平的道路夯實了,我們才能真正地告別戰爭,放心大膽地往前走。

  盡管戰爭扼殺生命,使無數家庭支離破碎,但戰爭的字典裡並非隻有邪惡,戰爭考驗一個民族,也考驗著人性,它可以擊碎一切,滌蕩一切污泥濁水,重塑世界。

  戰爭與詩歌,距離很遠,卻又很近。因為詩歌取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是對生活的高度濃縮,是對人的生死和人類精神世界的最高闡釋。參與和見証過這場戰爭的人們留下了大量的關於戰爭的火熱詩篇,它們或恢弘悲壯或細膩哀婉,無一不是發自肺腑,撼人心魄。

  所以,聽說中國詩歌學會與線裝書局聯手,要共同編輯出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詩集,並且給她取名叫《世界聲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詩選》,這樣一部有深度、有溫度、有痛感的大書,我作為一名老戰士、老詩人,自是感到驚喜之極,真是應該感謝為此付出努力的學會、出版單位和編輯朋友。

  我看到了書稿,收在其中的作品表現地域范圍廣,涵蓋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時間跨度長,從戰爭爆發到大戰結束,及至進入21世紀,期間發表的所有有關詩作都在遴選范圍內﹔表現內容寬,包括歌頌正義、鞭笞侵略,既反映戰爭進程,又體現民眾心聲,還有對歷史的反思,對未來的渴望﹔表現形式也是多樣的,有獨具中華傳統風格的中國古體、近體格律詩,有汲取西方文化營養而產生的中國當代新詩,還有起源於域外的自由詩。在表現中國抗戰方面,詩集從篩選數量和編輯力度上重點給予傾斜,正面戰場、敵后戰場、軍人平民、解放區、國統區、淪陷區……各個方面都有反映。讀著這些詩篇,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個狂風暴雨的悲壯年代,冷淚熱血,炮火硝煙,又有痛苦,又有狂歡。

  這是真正的“世界聲音”:正義無敵!和平無價!大愛無疆!那裡有崇高的感情和美的語言,讓我們聽到了席卷全世界的怒濤般的正義之聲:正視歷史,反對侵略,用文明、和諧的大愛精神,重鑄永久的世界和平!

  (本文為線裝書局《世界聲音: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詩選》序,刊發時有刪改)

  《 人民日報 》( 2015年09月01日 24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