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紀錄片《我從漢朝來》導演徐歡:做有根的中國人

本報記者  劉  陽
2015年10月08日08: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我從漢朝來》:做有根的中國人(深觀察)

  “歷史對於現實來講是超現實的存在。”紀錄片導演徐歡這樣說。

  在積攢了《故宮》《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故宮100》《china·瓷》等歷史人文紀錄片的拍攝經驗后,徐歡以漢朝為目的地,再次出發。這就是觀眾在國慶期間的央視紀錄頻道看到的紀錄片《我從漢朝來》。

  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基因,對於中國人來說,說“漢語”、寫“漢字”、敬“好漢”就是這樣。漢朝就像一個軸心時代,它的榮光深植於國人歷史記憶,更成為破解中華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碼。

  從當代去往漢朝的路,已經被無數研究者和記錄者走過。但這一次,徐歡走近的卻是漢畫像石。“漢朝人把自己的故事刻在石頭上,這些刻有畫像的石頭大部分是地下墓室內壁的石材,他們用這種方式記錄了自己的生活細節、生存狀態。時間被凝固在上面,一面留存到今天。就像一部漢代的紀錄片。”徐歡說。

  但是,刻在石頭上的,除了鴻門宴、抵抗匈奴這些中國人爛熟於心的典故,大多就是人們怎麼祭祀祖先,怎麼吃喝,怎麼出門,孩子們怎麼做游戲,男人打拳,女人戀愛……漢朝人好像跟現代人過日子的方式也差不多。然而在徐歡眼裡,恰恰是這些瑣碎平淡的生活細節,打通了中國人血脈裡隱藏的時光隧道。

  “如果一個漢朝人穿越回來,發現這些人自稱漢人、寫漢字、說漢語,會不會覺得很有趣?而且,這裡的男人也提倡英雄之氣,隻不過英雄多了一種類型叫‘小鮮肉’﹔這裡的女人也像卓文君那樣敢於追求愛情,隻不過阻礙這份羅曼蒂克的力量發生了變化﹔這裡的人都把家族和先人看得很重,但時空的阻隔讓很多人隻能把鄉愁放在心裡﹔這裡的人也依然重視孩子的教育,隻不過奧數和英語代替了‘禮樂射御書數’成為顯學……”

  於是,紀錄片《我從漢朝來》,以漢代重要的圖像史料和文化遺產“漢畫像石”作為核心線索,在3年間尋訪百余處歷史遺跡,用影像復原了漢畫像石記述的歷史事件,宴飲、勞作、家庭生活等各類場景和人物形象,甚至再現了先民想象中的神仙世界。

  歷史之於現實的超現實意義,或許正在於它與現實之間宛如銅鏡一般的映照關系。正如在《我從漢朝來》的《漢子的榮耀》一集中,曾用來顯示孔武有力的男子制服,征戰沙場的戎裝鎧甲,竟在千年后被幾位來自全國各地、經歷各異的愛好者成功“復活”。他們制作的對戰類網絡游戲,力圖真實還原漢朝真實細節,向漢致敬的同時,也是圓了自己的英雄夢想。

  徐歡表示,拍攝這部紀錄片最直接的目標,是讓觀眾了解漢代人的真實,是用直抵肺腑的微觀細節,來告訴今天的中國人,漢代的老祖宗到底是怎樣生活的,這種生活的精、氣、神,這種生活的詩意和精彩,讓觀眾深受感染,然后觀眾自然能夠思索今天——我們需要在文化和生活中,做有根的中國人。

  “我們清晰地意識到,若不能把當時的鮮活生活精彩地呈示出來,那這部關於漢代的片子實際上就懸置起來了,沒有落地。呈現漢代人的真實生命狀態、生活和價值觀,呈現那個時代人們的愛,美,力,詩意,做好這些,則祖先的力量自然能震蕩現實中的觀眾。”徐歡說,“歷史總在變遷,也總會讓我們產生新的困惑。而傳統與現代的撞擊,能幫助每個人看到更遙遠的過去,和更清楚的未來。做此片的初衷也是希望理解古人、了解自己。”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08日 17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視頻
  • 雲游大家故居:李白故居
  • 《燕雲台》主演談如何解鎖歷史人物
  • 王千源:別丟掉,對表演的熱愛
返回頂部